与中国一汽“分手”后,海马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或许也将终止。
日前,小鹏汽车旗下第三大生产基地在武汉启动建设,产能规划为10万辆。随着小鹏汽车武汉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外界纷纷猜测小鹏汽车或将终止海马汽车为其代工。对此,海马汽车相关负责人并未否认,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年底,我们与小鹏汽车的代工合作将终止。双方结束合作仅是因为双方签署的合同将在今年底到期。”
海马汽车(000572.SZ)自2017年以来,因销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开始出现亏损,并于2019年4月被“戴帽”,股票代码变更为“*ST海马”,面临退市风险。尽管海马汽车通过一系列调整,于今年5月成功“摘帽”,但公司旗下新车销量及经营业绩依旧不理想。
“此时小鹏汽车的退出,对于正在努力摆脱困境的海马汽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表示,与小鹏汽车代工合作终止,海马汽车将缺少代工带来的收入,产能闲置或将加剧公司亏损。
与中国一汽、小鹏汽车分手后,单打独斗的海马汽车在困境中如何寻求发展,成为其首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或谋求其他合作释放产能
2017年,小鹏汽车在没有生产资质的情况下与海马汽车牵手合作,由海马汽车代工生产其首款量产车——小鹏G3。
2017年9月30日,海马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9月29日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签署了《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新能源汽车。
双方合作项目内容为,在双方协商约定的范围内,小鹏汽车将授权海马汽车使用其商标和相关技术,生产协议产品,海马汽车负责协议产品的生产;双方初步确定协议产品的生产产能为5万辆/年;首款协议产品于2017年年底前量产。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郑州的海马小鹏智能工厂,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超20亿元,一期建设产能为15万辆/年。该工厂是海马汽车与小鹏汽车携手共同打造的全新工厂。
2017年10月,海马小鹏智能工厂量产下线了小鹏1.0版车型,小鹏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型小鹏G3也诞生于此。“根据小鹏汽车高智能的产品特点,工厂在规划和建设中引进了大量的智能化设备和控制方案,真正实现智能汽车的生产。”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万锋曾公开表示。
2018年12月,小鹏G3在该工厂投产,并在2019年6月实现了第10000辆小鹏G3下线,让小鹏汽车成为从产品上市到第10000辆下线最快的造车新势力企业。
根据协议,海马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的代工合作协议有效期为自《协议》签订之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不过,《协议》也曾明确,协议到期后,双方若无异议,本协议自动延续有效。
不过,从小鹏汽车快速布局肇庆、广州、武汉三大制造基地,并通过购买方式“曲线”获得生产资质等一系列动作来看,其与海马汽车的代工合作极可能在《协议》到期后终止。“郑州工厂是海马汽车打造的一个智能化汽车生产工厂,并不是为小鹏汽车某款车标准打造,可以根据不同车型、不同款式进行相应调整,生产任何车型。”上述海马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小鹏汽车终止合作后,海马汽车届时会再谋求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来释放产能,或做好自己旗下的车型,提高产能利用率。
对此,任万付认为,海马汽车有给小鹏汽车的代工经验,可以继续代工其他品牌,或按工业用地进行转租,这也不失为一种减负的方法。不过,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与小鹏汽车合作终止,对于现在的海马汽车来说会造成一定压力。
延续代工可持续性不强
事实上,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将终止合作早有预兆。早在2017年12月,小鹏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即肇庆工厂)就已完成奠基,一期年产能达20万辆,并于2019年9月竣工试产。
随后,小鹏汽车在2020年通过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获得生产资质,并作为被许可的整车生产企业在工信部发布的第33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予以发布。至此,小鹏汽车自建工厂的生产资质落定,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小鹏P7量产工作在肇庆工厂正式展开。
由此开始,小鹏汽车自建工厂的步伐也开始提速。2020年9月,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在广州开发区奠基,计划于2022年底投产;2021年4月,小鹏汽车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整车项目规划产能10万辆,并于今年7月底启动建设,预计将在2023年投产。
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自建工厂并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相较采用代工模式生产所获利益更大。
记者查阅小鹏汽车官网发现,当前小鹏汽车旗下有G3、P7、P5三款车型在售,以及一款即将交付的G3改款车型G3i。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旗下只有G3在海马小鹏智能工厂生产,而改款后的G3i将不再在该工厂生产。
据了解,G3i车型尾部标识已不再有“海马”字样。“今年9月份开始交付的G3i将在肇庆工厂进行生产。”一位接近小鹏汽车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小鹏G3仍将继续由海马汽车代工生产。
“小鹏汽车离开海马汽车自主生产,可以更好地对车辆质量、安全等全方面进行把控,降低潜在风险。而作为为其代工的车企,海马汽车自身没有太强的核心技术,以及品牌影响力为小鹏汽车加持。如此,双方延续代工合作的可持续性就会减弱。”崔东树说。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在其港股招股书中,也指明了由海马汽车代工产品的潜在风险,如“与第三方合作生产汽车须承受运营风险,而我们对此控制有限”;“海马不符合协定的时间表或遇到产能限制以及质量问题,我们可能遭到延误”;“成功建立品牌的能力亦可能受海马汽车质量认知的不利影响”等。
“产品+技术”亟待突破
如果与小鹏汽车终止代工合作为真,那么海马汽车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业内关注的话题。
自2017年受销量断崖式下滑影响,海马汽车开始出现亏损后,2018年海马汽车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并于2019年4月被“戴帽”,股票代码变更为“*ST海马”,面临退市风险。
为摆脱退市困境,海马汽车通过处置闲置资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等一系列调整,于2019年扭亏为盈。今年5月27日,海马汽车成功摘帽。
随后,海马汽车自7月21日起,连续四个交易日涨停,8月2日再次涨停,8月3日至8月9日股价继续上涨,并在6日盘中创出历史高点8.9元,本周开盘至今持续下挫,截至发稿,报7.55,较昨日下跌2.45%,总市值为123.7亿元,不过仍较年初2元/股左右的股价上涨了约278%。
可是,股价突飞猛进的海马汽车,实际经营情况却没有明显改善。通过处置闲置资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方法仅是海马汽车应对退市风险的紧急处理措施,并不能一次性解决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海马汽车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2020年,海马汽车亏损超13亿元;2021年1~6月,海马汽车预计亏损0.8亿元~1.2亿元。
对此,海马汽车方面表示,公司虽然业绩仍处于低谷,但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在技术、产品及营销等领域成效明显,资产质量优化,经营能力增强,为公司重振打下基础。
目前,海马汽车旗下共有四款在售车型,分别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车海马6P、燃油车型7X和8S,以及纯电动车型爱尚EV。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马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约为1.6万辆和1.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为229.79%和153.39%。
“公司发布的产销量中,大部分来自为小鹏汽车代工生产的G3车型。”上述海马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旗下海马7X在海南销量不错,海马8S和6P两款车型销量则相对较差。
小鹏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G3销量约1.12万辆。这意味着,小鹏G3一款车型销量就占据了海马汽车今年上半年总销量的近68%。而海马汽车旗下四款车型累计销量仅有5000多辆。
由此可见,如果失去为小鹏汽车代工的订单,海马汽车工厂闲置产能将进一步加剧,亏损很可能进一步加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当前,海马汽车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且新产品销售没有明显起色,一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终止,刚脱离退市危险的海马汽车,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对此,崔东树认为,海马汽车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产品力弱且迭代慢,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先期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小,基础没打牢。
“目前,海马汽车要做的是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突破,且在技术和产品上区别于其他企业,打造优势产品。”崔东树认为,海马汽车还需要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进行发力,快速抢占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这样才能提升其工厂产能的利用率。
编辑/陈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