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丝路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共筑“院市”合作典范
文物之声 2021-07-31 09:00

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412~439年),距今约1600余年。天梯山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天梯山石窟作为一国之君主持开凿的石窟,在我国石窟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云冈、龙门石窟就是由凉州高僧昙曜主持并参与修建的。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宿白先生关于“凉州模式”的论断,就是根据历史史料和实物遗迹相结合提出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石窟寺营建史上“凉州模式”的起源地,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天梯山石窟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被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和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敦煌研究院负责对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开展保护修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于2015年启动实施了“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修复项目”工程,共历时7年即将于近期完成修复项目施工。本修复项目完成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表面病害修复、壁画碎片拼接、重层壁画揭取修复、彩塑拼接等修复工作,修复壁画面积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天梯山石窟壁画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所有壁画经过污渍清除、颜料层加固、地仗层补强等十几道工序的特殊处理,最终让壁画“重获新生”。

文物保护专家表示,修复后的壁画与塑像符合展出要求,如果运输和陈展条件符合标准,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与塑像则可以外出展览。目前,修复后的部分壁画与塑像在武威市博物馆以“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为主题向社会公众陈展开放。

2019年8月31日,武威市人民政府与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武威市将借助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弘扬、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指导推动武威市文物保护工作。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展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河西走廊早期石窟研究、西夏文物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等课题,并就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塑像保护修复、合作成立武威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文物数字化项目等工作上展开密切合作。双方还将合作开展天梯山石窟精品文物赴外展出、丝绸之路文物展,推动武威市博物馆文博创意产品研发和陈列展览,把双方合作打造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

2019年1月至4月,受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联合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对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及局部危岩体进行保护勘察及抢救性保护设计方案制定。经甘肃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并实施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与局部危岩体抢救性保护工程,本次工程实施将对受到雨水冲蚀坍塌的佛脚和两侧受损严重的崖体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

2020年5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实施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与局部危岩体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渗水的来源,并邀请相关专家现场勘察,提出合理的治理意见,并且对天梯山石窟第13窟进行水环境监测方面的深化设计,同时制定了细化实施方案。基于水环境监测深化设计方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与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合作,在大佛足部四周岩体、地面及集水井安装监测探头,实时监测岩体的水分变化情况。

截至目前,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足部与局部危岩体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于今年6月底可完成所有保护修复工作。在整个保护修复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除四周混凝土地面约40立方米,下降地面110厘米;并用鹅卵石填充地面,阻碍地下水通过地面岩土层上升,还从大佛的左、中、右侧地面埋设了排水管至中央集水井;

二是清除四周酥碱风化的岩体,预埋玻璃钢锚杆,编制玻璃纤维网格与锚杆相连,内部填充鹅卵石,玻璃纤维网格表面用粗草泥覆盖,观察冬天岩体内部渗水对泥层的影响。经过一个冬天的检验,地面与墙面渗水治理达到预期效果,新补泥层无潮湿现象。

三是根据第13窟大佛原始资料,确定大佛脚的尺寸,并根据国内其他地方大佛脚的特性,制作出各类大佛脚模型,最终筛选出最符合天梯山石窟大佛特征的脚模型进行塑形修复,现已经完成两只大佛脚整体塑形等工作。由于底部塑像赑屃(塑像天王脚踩部分)没有原始照片,所以只能根据老照片中的形象,制作模型,然后确定形象样式,再进行塑像塑补修复施工。

通过这次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可再次恢复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可防止塑像岩体内部水分和盐分通过泥层纤维毛隙破坏塑像表面泥层;可防止大佛足部、两侧天王足部及赑屃补塑部分因受地面渗水而潮湿坍塌。

敦煌研究院是我国文博系统的一面旗帜,在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弘扬、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敦煌研究院助推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是在武威市人民政府与敦煌研究院签署的“院市”合作框架协议之下迈上的一个新台阶。

“院市”合作,来源于实践探索,根植于时代需求。在文物保护领域,地方政府依托国内先进文保力量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有效解决基层文保单位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保护利用不够、多学科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以敦煌研究院为文保技术支撑,在武威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对统筹武威市文保工作发展,实现文保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资产,促进武威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丝路文化遗产,共筑“院市”合作典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武威市文化发展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武威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加贴近民生,让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文/蔡建宏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文化中国行|保护修复让千年石窟瑰宝焕光彩
新华社 2024-11-04
80年!敦煌学研究迈向新高地
新华社 2024-09-24
专家学者探索甘肃庆阳北石窟寺保护利用“新题”
中国新闻网 2023-07-17
专家学者探甘肃庆阳北石窟寺保护利用“新题”
中国新闻网 2023-07-14
如何保护墓葬壁画?敦煌研究院院长揭秘关键技术
央视新闻 2023-06-11
敦煌研究院《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正式创刊发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16
历史|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甘肃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国家文物局 2022-05-15
敦煌研究院创办学术期刊《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中国新闻网 2022-0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