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线苏式彩画、房屋明间剖面图绘制、墩接木柱、五扒皮砖加工……4月28日,由西城区总工会、西城区文旅局主办的2021年“大都工匠”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大赛决赛在位于景山后街的庆云寺举办,数十名来自文物古建修缮行业的能工巧匠现场比技艺、展风采。
据介绍,2021年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以中轴线申遗为主线,以传承非遗技艺为重点,先后举办了匠人文化展、文物修复、文物古建修缮技能大赛,其中在文物修缮技能大赛中,百余名职工围绕木工、瓦工、彩绘、制图4个项目进行了初赛,最终经专家评审,4个项目共12名参赛队伍脱颖而出,会师当天庆云寺决赛。
在决赛现场,4个项目的12名匠人根据统一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墨线苏式彩画、房屋明间剖面图绘制、墩接木柱、五扒皮砖加工等比赛内容。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单霁翔作为嘉宾来到比赛现场。北京四合院设计建造专委会专家、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汤崇平,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古建筑专家王乃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油饰彩画专家张秀芬,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夏荣祥,西城文物古建爱好者张明达五人担任此次比赛评委。其中张明达作为群众评委,在与专家评委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文物古建修缮技能。
单霁翔在致辞中说:“西城区举办的这次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大赛,非常有意义,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开创了文物古建修缮技能竞赛的先河,具有开拓意义。西城是古都文化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通过街区治理、科学保护、精心修复等工作让一些古建筑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展现了应有的魅力。今天的大赛面向公众直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古建修缮和传统技艺”。
“文物修缮技能大赛,不仅是一次竞赛,更是一次大练兵,中轴线申遗现在是‘冲刺阶段’,需要该行业职工技艺越来越高,也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共同助力中轴线申遗,让更多的人领略北京古城风貌。”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高级工程师汤崇平说。
据了解,文物修缮以“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为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达到让文物“延年益寿”的作用。本次西城区文物修缮技能大赛着眼于北京老城中轴线物质遗产的永续保护,重在传承传统古建修缮技艺根脉。西城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今年,西城区将着力推出并持续打造“我在中轴修文物”老城保护品牌,此次技能大赛的获奖工匠都将会被聘为西城区文物修缮专家团成员,他们将在今后中轴线申遗等文物修缮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不断加大中轴线申遗和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让中轴申遗和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今年,西城区将启动文物修缮工程16个,主要分布在中轴线西翼和大运河文化带西城区域。在这些修缮工程中,将创造条件适时推出文物修缮现场“云直播”,让广大网友近距离观看文物修缮过程,感受文物修缮技艺魅力;同时,邀请关心关注文物保护的群众和文物爱好者“走进修缮现场”,现场聆听工匠专家讲述文物修缮的故事,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物保护,感受文物魅力。
据了解,西城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9处。2016年西城区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作,共计启动52处,总投入45.27亿元。截至目前,总体腾退比例达92%,其中完全腾退项目32个,使一批长期以来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文物腾退后西城区加快推动文物开放利用,万松老人塔-北京砖读空间、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林白水故居-椿树书院、广福观-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沈家本故居-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等腾退后的文物建筑陆续实现了对社会开放。今年4月,首批6个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西城区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