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城的文化印记
文史知识 2021-02-26 10:00

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的重要名片之一。四合院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庭院方正、屋脊错落……这些传统的老北京建筑,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乡愁,传达着历史信息和文化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都北京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特点。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元代正式立都、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就已出现。元大都城从至元三年(1266)开始兴建,博学多才的刘秉忠参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设计营建了元大都,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了元大都棋盘式的街巷,奠定了明清至今天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辑佚》不仅记载了经纬交织的街道布局,还有其特殊的称呼:“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谓之火衖,衚衕即火衖之转。元人有以衚衕字入诗者,其来已久。”(谢肇淛《五杂组》引元代《经世大典》)元杂剧中关于胡同的记述颇多,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关平云:“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舡,直杀一个血衚衕。”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剧中,张羽的家童问小龙女的侍女梅香:“我到那里寻你?”梅香答:“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图1)王实甫的《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衚衕。”“衚衕”“衙衕”“衖通”等简化作“胡同”,通常解释为蒙古语“水井”之义(张清常《胡同及其他(增订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但“胡同”语义来源在明清时期记述就颇为纷繁。如“衖通二字本方言”(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衚衕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沈榜《宛署杂记》)、“今南方呼巷曰衖,北方呼巷曰衚衕,衚衕合音为衖。衖见《尔雅》,衕见《说文》,皆古训也”(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京城各巷名曰某衚衕,其义无所出”(查慎行《人海记·衚衕》),亦有“浩特”音译说([日]多田贞一著,张紫晨译《北京地名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巷弄方言说(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无论“胡同”一词源自何处,随着明清时期人口政策和商业变化,人口数量曲线波动,特别是嘉靖年间又加筑了外城,“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孙承泽《春明梦馀录》)。至清代,北京城的街巷胡同已经发展出千馀条(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

图1 砖塔胡同

四合院则是在胡同之间营建的住宅。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元史·世祖本纪》)。《明史·舆服志》中对宅院有着严格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清代对建筑形制亦有严格的规定。四合院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基本形成如今的面貌。所谓“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并将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布局严整,无论级别高低,都是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依此类推。标准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主要由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耳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图2)。建造分等级,可以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平行的跨院,无论是皇家宫苑、王府官邸、商贾宅院、平民杂院等都包含在每一进的四合院内,整座城市又像是大大小小四合院的聚合。在邓云乡笔下,老北京的四合院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格局,更在乎人的“气”——“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邓云乡《老北京的四合院》)。

图2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四合院的布局设计以中轴为对称,但大门都不开在正中,大门并不与正房相对,这是受古代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的大门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因此路北住宅的大门是在院子的东南角上,而路南住宅的大门是在西北角上。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所以“坎宅巽门”为佳。“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房子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免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这也是根据北京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四合院的布局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传统,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功能区分。“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礼记·乐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礼记·内则》),因此四合院四面房屋各自独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中间的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外院则是客厅、门房和客房,女眷无故不会出内院,外人通常也不进内宅,正是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大门进口或正房的对面通常设有一面影壁。四合院这种较为封闭式的住宅,有很强的私密性,人们各居其室,起居方便,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心理和伦理传统。

四合院的宅门、宅院规模,以及雕饰、构件、彩绘的考究精细程度,显示着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荀子曰:“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最明显的莫过于等级分明、标志性的宅门,“富”与“贵”一目了然。有品级的官宦为王府大门(细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广亮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在《大清会典》中对府第房屋规制有着严格规定,如,亲王府门“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而富人商贾所建的蛮子门、如意门,灰墙黛瓦,上面的装饰只要不僭越,则是丰俭由人,或精雕细琢,或简单质朴。如,四合院门板上意蕴隽永的楹联,造型各异的门墩(图3),门簪上或刻或画的祥瑞文字,以及在门楣装饰的富贵牡丹、梅兰竹菊、文房博古、福禄寿喜、八宝八仙、瑞兽等砖雕(图4)。这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细微之处体现着民俗民风,直观地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精神理念。

图3 四合院门墩及门板上的楹联

图4 四合院门簪上的“吉祥”和门楣上的雕花

汪曾祺曾将四合院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盒子”,在这天圆地方的“盒子”中一家四世同堂、“天棚鱼缸石榴树”成为北京人最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养的金鱼鲜活生气,鱼缸边种的两棵石榴树象征着人丁兴旺,人们在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充满生活气息,人们在此诗意地栖居。老舍《正红旗下》中描绘的四合院:“在夏天,我们的院里确比屋里体面:两棵枣树不管结枣与否,反正有些绿叶。顺着墙根的几棵自生自长的草茉莉,今年特别茂盛……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四合院中充满着怡然自得的闲情逸趣。胡同和四合院不仅是北京的主要居住建筑形式,也是传统理念与人居科学环境的结合,更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塑造一座城市形象的内在,每条胡同与每座四合院见证过世事变迁,交织着显赫门庭的庄重威严与市井尘寰的烟火气息,潜隐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载体,历史的记忆需要“文脉”的延续。当下来思考和探索如何保持胡同的传统肌理、风貌和特有的人文情怀,逐步恢复老城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有的文物原物和原状,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文/倪翀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1年第2期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国学|如何真正看懂一扇四合院大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2
国学|如何真正看懂一扇四合院大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2
记者探访 | 刘若英被误会的“四合院”,是这样的“春風習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刘若英回应四合院传闻:是老公和朋友合开的书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又一“党建四合院”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5
生活|带娃看展、发呆、上房揭瓦……京城独有,四合院里的幸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8
工作五年后就买四合院?《心想事成》编剧回应:这样的解读是误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3-19
大栅栏街道立体化“党建四合院”2.0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