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丰台区推荐的16个小区、1个村全部通过北京市评议审定,获评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丰台区通过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形成“新风尚”,以太阳能智能语音提示设备、生活垃圾分类驿站、“一大一小”对话等举措推动居民养成分类习惯,从源头提高分类投放准确率。
昨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来到丰台区卢沟桥乡周庄子村,看到工作人员正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的牌匾悬挂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据悉,周庄子村为垃圾投放点统一安装了太阳能智能语音提示设备,每个设备含一块太阳能板,结实地焊接在垃圾桶架上,只要有人靠近垃圾桶,扩音器里就会自动播放提示村民按规定合理投放垃圾的语音。
除运用太阳能智能语音提示设备等硬件设施提升居民自觉性外,周庄子村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参与“桶前值守”,实现人防、技防双向发力。周庄子村总支副书记李雪表示,周庄子村全体党员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并自觉参与“桶前值守”,带动身边人主动参与。此外,还广泛开展“敲门行动”,分时段入户向小区住户发放垃圾分类“一封信”、宣传折页及“两桶一袋”等,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在小区单元楼内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公示牌,通过“红黑榜”鼓励广大村民进一步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养成源头正确分类好习惯。
此外,丰台区卢沟桥街道天鸿美域家园小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系统。在驿站设置“废纸类单独收”、“小件混合一袋收”、“大家电类按价收”、“低值类低价收”四种回收方式,并兼具可回收物全品类回收、垃圾分类宣传功能。从12月初驿站开始投入使用至今,注册人数已达近200人,每天收集可回收物100公斤左右。
据丰台区城管委环卫设施科科长刘彦梅介绍,丰台区一方面聚焦“三桶”重点,通过紧扣“设桶”、围绕“盯桶”、加大“管桶”环节,加速推进桶站规范化建设,强化桶前值守引导。截至目前,已完成7832组分类桶站规范化建设,每周上岗桶前值守各类人员3.2万人。另一方面,加大创新驱动,探索推进“就地处理”技术,通过试点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装置,进一步实现厨余垃圾就地无害、资源化处理,并试点安装便民设施,例如太阳能云监控语音播报器、小喇叭、桶站灯等,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水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