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辽阔疆域,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诸如十三朝都会西安,六朝古都南京等一座又一座城市。
而当我们在阅读史书史料,或是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听起来很“雅”的古地名,但这些好听的名称却被历史淘汰,被一些很“土”的名称取代,其中西安(长安)、包头(九原)、石家庄(常山)、合肥(庐州)、枣庄(兰陵)、驻马店(汝南)等几个城市名最被人们诟病,被称为“改名最失败”的城市。
总有人拿这些所谓的“很土”的城市名称说事,一副“我不管什么原因,觉得难听,就应该改回去”的愤恨模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所谓的“很土”的城市名称是怎么来的,真的有所谓的“改名最失败”一说吗?
正文开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某地的名称在历史上是不断变更的,即便地名不变也不代表所指的地区不会发生变动。
例如南京在三国时称建业,南北朝时称建康,隋唐后称江宁。又如扬州在两汉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天浙江、江西、福建、上海三省一市以及安徽、江苏两省南方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扬州则指今浙江及苏南部分地区;唐朝的扬州仅仅包括今天扬州市和泰州市;到了北宋时,扬州已经缩水到和如今的扬州市差不多。
地名会不断变更和行政区划也非一成不变,这条规律将是我们今天探讨哪些改名“失败”的城市的重要参照。
开头所提到西安、包头、石家庄、合肥、枣庄、驻马店六市的地名变更情况,大体可分为三类:旧名仍在使用,但行政级别下降至区县级;旧名被废除,原地区被其他城市取代;长期的历史断代,导致旧名被废,后重建建制设市。
一、旧名仍在使用,但行政级别下降
代表城市:西安(长安)、驻马店(汝南)
从长安到西安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先后做过包括周、秦、汉、隋、唐在内的十三个王朝的国都,更因大唐盛世,成为万国都会,书写下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昌盛的华丽篇章。
长安一名来源于秦朝宗室长安君的封地,位于秦都咸阳近郊,渭河以南。刘邦灭秦建汉后,决定定都关中,于是设立长安县,并命萧何在此主持营造都城,即长安城。
经过几代帝王数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初具规模,汉武帝为加强都城的管理,设立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委书记),管理长安、霸陵、南陵、杜陵等京畿十一县。同时,汉武帝还将文帝初创的刺史制度进一步完善,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相等于今天的省),其中京兆尹属于司隶校尉部。
从西汉到唐朝这段时间,洛阳的地位崛起,只有少数几个割据政权在长安定都,但长安的京兆尹制度却延续了下来。在长安不为都城时,统治者仍在关中地区设立京兆府或京兆郡,其地位虽然不及国都,但却如同“特别行政区”一样,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唐朝灭亡后,在千余年的开发以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下,关中地区风光不在,长安在唐以后再也没能成为都城,最终变成了如其他州郡一样的普通城市。
蒙元入主中原后,改京兆府路为奉元路,从西汉延续下来的京兆之名就此停用。明代元后,取“安定西北”之意,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辖长安、咸宁、临潼等15县1散州2散厅,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建立后,废除了以往的府治(关于民国废府治,后文还将提到),原西安府几经周折变成了现实,长安县也就市辖县。2002年,西安市下辖长安县被撤销,设立西安市长安区,以原长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长安区的行政区域。
长安在古代做过多个王朝的都城,尤其是在强汉盛唐的巨大光环影响下,更让人们对长安这个名字充满特殊的感情。
但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并没有改长安为西安的说法。
以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县)三级行政区划为标准,两汉对应的是司隶校尉部-京兆尹-长安县;唐朝对应的是京畿道-京兆府-长安县;元朝对应的是陕西行省-奉元路-长安县;明朝对应的是山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因此只能说西安之名改自奉元路,而不是长安县。
但长安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常常以国都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人们将长安城或长安县看做是整个京畿地区。虽然长安之名没有消失,西安也不是没品味的人随意改动而来,但如今的长安区相比古代的长安县显然是缩水不少,以至于汉唐古都已经和现在的长安区没多大关系了。
从汝南到驻马店
西汉初设汝南郡,属豫州,辖37县(侯国),郡治在上蔡(春秋战国时蔡国,今上蔡县)。汝南虽然在魏晋、隋唐、宋元等各个时期经历了各种地方行政制度沿革,或称汝南,或称汝宁但“汝”这一关键特点都没有改变。
民国建立后,废汝宁府,汝宁府治改称为汝南县,将各县整合为豫南道。然后没过几年,道制被废,各县均为省直辖。新中国成立后,在今驻马店地区设立在确山专区,专员公署驻县级驻马店市,在后来的地市合并中,驻马地市也就从县级市升为地级市,汝南县成为驻马店市的下辖县之一。
驻马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明朝时期一个用来停放驿马的地方,在近代却因京汉铁路而迅速崛起,成为汝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二、行政区划调整,旧名废除,原地区被其他名称取代
代表城市:枣庄(兰陵)、石家庄(常山)、庐州(合肥)
兰陵-丞县-峄州-峄县
相较于西安,枣庄和兰陵显然被黑的更惨,比如名梗“枣庄王(兰陵王)”。事实上,兰陵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临沂市的兰陵县。枣庄还想蹭历史名人热度,经过临沂同意了吗?
兰陵之名起源于战国时期,《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天鲁南苏北地区设立东海郡,辖缯、兰陵、襄贲3县。
西晋惠帝时期,从东海郡中分出兰陵郡,辖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郡治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
南北朝时期,兰陵郡位于南朝和北朝的交接处,成为南北双方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中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就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并因一部电视剧被人们熟知。
隋唐时期,兰陵郡被撤销,分分合合后,兰陵县并入丞县,划入沂州(临沂)管辖。金朝时期,改丞县为兰陵县,属邳州(今邳州市),元代又撤兰陵县设峄州(旧峄县)。自元以后,明清至民国再无兰陵县。
新中国前后,曾短暂复建过兰陵县后又撤销,到了2014年,在一些列行政区划沿革过程中得到兰陵旧城遗址的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续上了兰陵断隔数百年的历史。
枣庄:家门前有两颗枣树
同前面提到的驻马店一样,枣庄的历史也并不久远。从明朝开始,朝廷放宽了民间采矿业,渐渐有人迁徙到峄州北部地区聚居并开采煤矿,于是人们便以附近的一片枣树林为名,取名为枣庄。
到了近代,随着京沪铁路的开通,枣庄作用铁路之便,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一跃成为鲁南重镇。在抗日战争期间,枣台地区诞生了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成为中共领导的重要抗日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原台枣地区峄县(峄州,古兰陵地区)和滕县,先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并入济宁专区。1958年,峄县的行政机关迁至枣庄,后撤峄县设立县级枣庄市,并于1961年升为地级市。
从兰陵和枣庄两地名沿革来看,现在的枣庄和古兰陵郡和兰陵县有很多重合地区,但从沿革角度来说,兰陵县制自元之后便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峄州、峄县及峄城区,而枣庄则是完全一个近代出现的新地名,因此从逻辑上看,没有“改兰陵为枣庄”的说法。
古代常山郡原为恒山郡,秦始皇灭赵后初设,到了汉代,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名常山郡(国),因《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一艺术形象,常山之名被人熟知。
常山郡(国)在汉之后,在常山和恒山之间来回归改了几次名,到了北宋便被废除,不再使用。石家庄和枣庄一样,受近代铁路建设影响而诞生的新兴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调整最终成为河北省会。虽然古代常山和石家庄有重合的地方,但常山之名被废近千年,且石家庄也是新兴城市,并没有改名之说。
再说合肥。合肥在汉武帝时期初设县制,属九江郡。直到隋唐之后,庐州(府)与合肥县的行政区划被确定下来。民国建立后,废除府治,原庐州府被废,合肥县也就成了省辖县,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安徽省省会。
三、长期的历史断代,旧名废除,后重新建制。
代表城市:包头(九原)
相较于兰陵、常山、庐州,九原的命运则要悲惨的多。
古代九原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市地区,因为地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区,成为秦汉两朝边疆重镇。
秦统一天下后,在赵国九原城的基础上初设九原郡,汉武帝时期改九原郡为五原郡,辖九原县,一直沿袭到东汉末年。
原处于胡塞之地的九原,却因为出了吕布(五原郡九原县人)这一勇冠三国的豪杰而世人皆知。然而在东汉之后,五原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被鲜卑和羌胡反复争夺,秦汉确定的郡县制度也遭到破坏,九原这一名号就这样消失在历史之中。
明清时期,包头地区成了蒙古土默特部的游牧地。1809年,清政府在此设包头镇,并逐渐成为西北河套地区重要的毛皮货物集散中心和水旱码头。
1923年,平绥铁路通车,包头成为西北铁路、水陆、陆路交通枢纽,并于1926年成立包头县。1937年,日军侵略包头后,在此设立包头特别市。抗战胜利后,沿用了包头市的行政区划,并最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
1999年,内蒙古包头市郊区(这个郊区是行政区划,并不是城市郊区)要更换名字,由于九原的历史影响实在太大,九原区正式成为包头市六个市辖区之一,也恢复了自汉代之后断隔千年的九原之名。
综上所述,无论是西安与长安,还是枣庄与兰陵,古今地名的变动涉及了很多的历史原因,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将长安改成西安,将兰陵改成枣庄。
可能还是有一些人觉得现在的名字不如古名好听,建议改名也无可厚非,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到这些问题,明白其中的缘由,而不是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妄置评论,甚至极端的“喷”地方政府。
再以这个问题为例,在其他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中,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理性客观,一起维护好网络环境的文明与和谐。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