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实验室负责人“喊话”科学家: 提供三到五年全额科研经费
南方都市报 2024-05-21 11:06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站在GDP13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5年全国居首的“高地”,广东要想“向上突围”,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必将是未来的方向。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广东多家科研平台,探寻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的密码,看科技如何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 催生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大任务”之首,并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绩喜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热量来源、蛋白来源;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透露,广东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第二,全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如今,广东仍在快马加鞭“以新提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老百姓的需要”

以科技催生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必须进一步拥抱产业,推动广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更好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路径在于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

此次,采访团调研的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山产研院”),便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佛山产研院依托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帮助创业团队开展工程化开发、生产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验证、生产环境测试、供应链控制等环节,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

精密仪器中试平台创始人张冠文介绍,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一道普遍性的世界难题。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直存在巨大的鸿沟,业界甚至无奈地称为“死亡之谷”。而中试,是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变为生产力的“转化器”。经过中试验证的仪器,就可成为投资成功率较高的产品。

“省科学院在佛山、珠海、江门,汕尾、湛江都有类似的研究院,一是把地方的需求引导到省科学院,二是把科研人员引导到产业第一线去,让科研团队跟产业实现结合。”广东省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佛山产研院董事长肖仁俊表示,“科学最终还是要落到地方,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老百姓的需要。”

同样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还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是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标语。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近6年实践出一套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

“先立地,再顶天。”调研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认为,一头立地意味着实验室要快速把国家积累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一头顶天意味着实验室根据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市场的需求,在新材料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上,要进一步提炼新的科研课题。

“我们既做基础应用研究,也做转化研究。”陈东敏指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研究院,主要在于支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东风汽车、中铝、中建、宝武特冶、中航发、一汽、南方电网、中石化、江苏芯澄等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及地方所属“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松山湖特色的“室企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发展模式,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与粤科母基金设立3亿规模的新材料投资基金,联合国投集团设立5.55亿规模的创投基金,支持产业转化。

“我们要找胆子特别大的不怕失败的科学家”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但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能否在这场持久战中胜出,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动力之源、信心之源。

对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人才吸纳,求贤若渴的陈东敏在调研现场“喊话”科学家:“你进来时松山湖提供三到五年全额资助的科研经费,定位非常大,5000万;出去的时候松山湖帮你融资到5000万,甚至8000万。”

据陈东敏介绍,科学家通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影响力还可向银行申请1:1的投融信用贷款,约为5000万的无质押贷款。“你根本不需要再去找钱,你需要做的事就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把本事亮出来,把你的成果转化成有用的产品工艺,然后认真地建设自己的队伍,去弥补自己的短板。”

“我们是要找那种胆子特别大的,想法天马行空的,敢去做,而且不怕失败的科学家。”深圳医科院院长助理、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在采访团调研中直言。

张欣豪表示,实验室希望年轻人能够不受传统框架的束缚。“我们课题组长的平均年龄集中在三四十岁阶段,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深圳湾学者的项目,特别是启航学者。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是博士毕业三年内,早期实验室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五年来,深圳湾实验室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140余人,汇聚源头创新型、转化研究型、工程化开发三类国际一流人才,组建了100多支科研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深圳医学科学院将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她公开向海内外发出邀请:“Join us,be SMARTer.”

文/杨伽 张婷 张思琦 卢婉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雄安新区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31
广州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正式启动
广州日报 2024-02-27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将设立学术委员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2
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在东莞启动
南方日报 2023-11-21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广东东莞今年有望启动第二台大科学装置项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