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故事沟通世界?徐则臣:在写作里呈现差异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3 20:55

6月22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加第五届“故事沟通世界”活动。在与33位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海外中青年汉学家、出版人们对话交流过程中,徐则臣透露近两年同时在写“域外故事集”与“鹤顶侦探故事集”两部主题小说集,他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越来越趋同的时代,让写作呈现出某种差异性。

徐则臣认为,《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京西郊故事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域外故事集”等基本代表了他27年的写作生涯,也呈现了他个人写作内容风格上的变化。“很多中国评论家,会把我的写作分成几块:一块是写故乡的、写运河的;一块是写北京的;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谜团,或者是在小说的艺术上、在可能性上有所探究和阐发的那样一部分内容。我基本上认同。” 

徐则臣透露,最近两年他同时在写两部小说集,“域外故事集”刚写完,集子里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国外。一共10个小说,第一个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在德国,第三个在智利,其他的分别在墨西哥、印度、哥伦比亚、白俄罗斯,乌拉圭等国,“所有这些国家,都是这些年我去过而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一些地方,在那里我遇到或是看到、想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然也有我自己对这个国家文化的想象。”

在文学越来越趋同的时代,徐则臣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或者某种路径,让自己的写作跟别人之间、跟自己过去的写作区别开来,在这些写作里面呈现出某种差异性。“差异性在今天一个全球化、一个趋同的时代,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人、一种文学能够成为自己而不被别人取代和遮蔽最重要的元素。”

来自德黑兰阿拉姆大学的中文系主任孟娜女士曾经翻译了波斯文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在她看来,徐则臣作品以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来描绘现代都市的生活,深层的人文关怀和年轻人奋斗的故事,展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她透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在伊朗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好评。伊朗读者对故事中描绘的现代北京社会和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部小说娱乐性和可读性强,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此外,小说中对于小生意人际关系等现代话题的探讨,也引起了伊朗读者的关注。“有读者跟我说过,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快看完过一部小说。”

埃及汉学家、出版人叶海亚先生用阿拉伯文翻译了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啊,北京》 《北京西郊故事集》,另外还翻译了《北上》。为了翻译《北上》,叶海亚下载了有关《北上》 的所有材料、论文,“《北上》写历史,写当下,写兄弟感情、夫妻感情、父子感情,写外国人看中国,中国人又怎么看外国人。而且把100多年前的历史,跟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串联起来,具有独特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