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万亿投资在途:大建设、大浪费同时发生了
第一财经 2024-01-25 18:49

动力电池的产能过剩,没有在2023年画上句号。

近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了最新数据,2023年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616.3GWh,累计装车量却仅有387.7GWh,剔除累计出口的127.4GWh后,还有101.2GWh的库存。如果按每辆新能源车50度电的容量来算,这些库存动力电池就可以满足超200万辆车的生产需求。

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大量的电池产能还在陆续落地,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走低,近六成的产能已经闲置。与此同时,电池价格战开打,并逐步走入0.3元/Wh时代。

一家头部动力电池企业董事长曾向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行业应警惕结构性产能过剩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因为电池和整车不一样,整车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发展很成熟,大部分的生产线可以共享,而电池并非如此,老的设备、技术很快会被优质产能淘汰掉,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行业上千亿的损失。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在去年11月底称,当前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增长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给予高额补贴。控制动力电池产能增长过快,建议优先采取限制地方政府过度补贴的方式。

产能闲置

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也已远低于理想状况。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为1260GWh,而到了2023年6月底,这个数据为1860GWh,仅半年增长了600GWh,增量都相当于1200万辆50度电新能源汽车的装车量。

即便2023年下半年没有新产能落地,当年的产能利用率也仅有41.8%,而该数值在2022年为51.6%。董扬表示,一般产品产能利用率的合理范围在70%~80%,动力电池因为行业特性,综合产能利用率在50%~60%是比较理想的状况。

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情况通过头部企业便可窥见一二。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产能254GWh,在建产能100GWh,产量154GWh,产能利用率跌至60.5%。该产能利用率创下了宁德时代有纪录以来的新低。2019年~2022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9.17%、74.83%、95%、83.4%。亿纬锂能2023年上半年的锂电池产能利用率为78.47%,而2022年同期为93.06%。

中创新航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戴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看到了新能源行业的确定性成长,这也带来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可能会形成一些阶段性产能的集中释放,造成名义上的产能过剩,这背后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经过程,很多行业也皆经历过这样阶段,这也从侧面说明动力电池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到相对成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虽然产能利用率较低,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产能过剩,即低端产能闲置的同时,优质产能依旧紧缺。

“投资过程当中如果测算不好,有些产能买了老设备、技术,整车厂可能马上就换掉你。”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而在动力电池紧缺的时候,很多公司挖一批人、买条产线就开始生产了,但随着行业供给逐渐上量,竞争不断加剧,一家企业做不到技术有独特之处、成本有竞争力,光有产能是无效的,最后肯定会失败,很多资源都浪费了。

伴随电池行业产能过剩一起到来的是残酷的价格战。

据上海有色网数据,截至1月19日,方形磷酸铁锂电芯(20~25Ah)的平均报价为0.42元/Wh,最低价来到了0.4元/Wh,储能型的方形磷酸铁锂电芯(280Ah)的最低价则跌破了0.4元/Wh,来到了0.37元/Wh,步入0.3元/ Wh时代。

进入2024年后,电池产业的主基调也依旧是降价、去库存。

近日,有消息称,宁德时代正在向车企推广173Ah的磷酸铁锂电芯,该电芯标配2.2C倍率快充,价格却不超过0.4元/Wh。记者了解到,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中创新航等也将降本增效当成了公司2024年的重要工作任务。

万亿投资在途

在低端产能被淘汰的同时,行业还在大举投资扩产。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23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新宣布)项目高达403个,其中328个公布了投资金额,投资总额达1.4万亿元,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金额超43亿元;开工投产项目377个,其中开工奠基项目235个,204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1.03万亿元,平均投资约50.31亿元;试产投产项目142个,90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投资约4587.48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约50.97亿元。

不过,随着前几年的快速扩张,2023年头部电池企业扩产节奏有所放缓,宁德时代、欣旺达、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主要为项目投产,新开工项目多为二、三线企业以及新入局玩家。而且,百亿级项目数量也有所减少。

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曾在去年给出一组数据,即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只需约1000GWh就能满足需求,而行业的(规划)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

按照规划,宁德时代的产能在2025年将达到670GWh;比亚迪和蜂巢能源产能规划目标也达到了600GWh,中创新航2025年的产能目标为500GWh,仅上述四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之和在2025年就将接近2400GWh,可满足4800万辆50度电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需求。

显然,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从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而言,增速正在放缓,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速为35.8%和37.9%;中国汽车总体的产销量也刚在2023年首次迈上3000万辆的台阶。

在这场投资、市场的角逐中,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在快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还在提升。

2020年~2023年,装车量前10的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91.8%、93.4%、95%、96.8%。2023年,装车量前5的企业就占据了87.4%的市场,其中宁德时代占比43.11%,比亚迪占比27.21%,单这两家就拿下了超70%的市场。

2023年,实现装车配套的企业较2022年减少了5家。去年11月,成立了14年的捷威动力天津工厂开始停工停产,有效产能达到10GWh,当年装车量不到1GWh。除捷威动力外,去年5月,日资企业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6月,明冠新材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9月,厚能股份也宣布,因锂电池生产规模小及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停止锂电池生产。

董扬曾表示,当前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增长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给予高额补贴。对动力电池建设给予政府补贴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地方政府过去几年对动力电池产能建设的高额补贴,对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现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发展壮大,并且有产能过剩的可能,现在需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高额补贴行为。

“卷”向何处

在新能源汽车和国内市场明显消化不了那么多电池产能的背景下,电池企业纷纷“卷”向了储能和海外市场。

中创新航储能事业部负责人王小强向记者表示,储能市场建立在动力电池的基础之上,动力电池给其创造了良好的积淀,包括电池技术的革新、生产工艺的打磨等,所以只需要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在消费侧、用户侧、电网侧的推动就可以爆发。所以中创新航在2021年时就将储能当成双驱动的战略之一,并且在产能上做了很多布局。

除中创新航外,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也早已“卷”向储能行业,其中不少公司储能业务占比已达到两成左右。

中国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73GWh,同比增长60%,确实比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长速度(31.6%)更快。

但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行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一哄而上的剧情也同样在上演。据高工产业研究院初步统计,2023年新注册储能公司超7万家,初步形成规模的储能系统企业约100家,且仍陆续有企业进入。

去年年末,协鑫集团董事长、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朱共山在公开演讲中坦言,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

相比储能,另一条消化电池产能的热门道路——出口,则显得更加有朝气。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累计出口达152.6GWh,占前12月累计销量的比重为20.9%。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127.4GWh,占比83.5%,累计同比增长87.1%,远高于国内增速;其他电池累计出口25.2GWh,占比16.5%。

此前,有多位动力电池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中国电池产业链完善,在全球市场都具备成本优势,产品在海外市场也具有很大竞争力。

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已经超7成。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也在2023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2024年、2025年,海外布局是头部企业必然要走的路,不管是去东南亚、欧洲还是美洲。”

不过,随着近两年中国动力电池“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动力电池出海的阻力也在显著增大。

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从2024年开始,如果电池中的材料和关键矿物是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中国在列)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则会取消税收抵免资格。几乎同一时间段,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也表示,德国要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的依赖。

2023年7月,欧洲理事会也通过了此前欧洲议会批准的《新电池法》相关协议,这一协议将规范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这一法案也被认为提高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的门槛和成本。

可以看到的是,全球各个区域推出分化的政策以扶持本土电池企业的趋势十分明显,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分析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全球电池市场格局。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