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精心设计单元学习任务,以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习得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已成为许多一线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的价值,在一线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澄清。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改变”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课文,单元核心学习目标是“能够借助提示,根据不同的听众讲好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对象不同,讲故事时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会有区别”。为了促进核心学习目标的落实,我们设计了“我将故事讲给 听”的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体验什么样的工具支架可以帮助自己讲好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听众”意识,对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进行选择。
核心学习任务确定之后,是不是就要根据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呢?教师始终要牢记,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完成,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落实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知识和技能运用中实现对“为什么要讲故事和怎样才算讲好故事”的深度理解。也就是说,学习任务的完成本身不是学习的目标,学习任务是为目标服务的,是有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那么,在进行“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安排时,教师要同时思考语文实践活动之于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价值——既是学习任务完成的需要,也是学习目标落实的需要。学习任务的作用在于整合和驱动,也就是有逻辑有层次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同时以任务本身的情境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单元学习目标是学习任务设计和语文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统领和航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任务整合下的学习体验规划也就有了明确的思路。首先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明确核心学习任务和单元学习标准,让学生心系任务和目标,展开有目的的学习实践。接着,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进一步认识梳理故事内容的工具在讲故事中的支架作用。然后是单元课文的学习。学习单元课文时,不同文本在目标和任务的统领下,既有统一的活动,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大象的耳朵》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判断这个故事可以讲给谁听,不同听众讲法有什么不同;《蜘蛛开店》读懂蜘蛛的三次尴尬,发现蜘蛛开店时思维的不足之处,理解讲这个故事的目的;《青蛙卖泥塘》借助表格梳理故事情节,思考并在片段讲述练习中体会面对不同对象如何讲好故事;《小毛虫》一文里有很多有表现力的新词,积累并在讲故事时用上这些词语是重点。最后是核心学习任务完成的“表现”和展示——以摸盲盒的游戏来确定具体讲哪个故事以及向谁讲这个故事,做好准备后开一个故事会。“盲盒”中,有十多种不同的要求,如“将《青蛙卖泥塘》讲给弟弟妹妹听”“在讲故事比赛时讲《大象的耳朵》”“通过广播讲《蜘蛛开店》”“将《小毛虫》讲给爸爸妈妈听”等。相应的标准指向的是单元核心学习目标——借助提示,根据不同的听众讲好故事,理解对象不同,讲故事时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会有区别。
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是为学习目标的落实服务的,这一朴素而重要的一线逻辑,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得很明白。整个学习任务的进阶性活动安排,都是由学习目标统领和导航的。上面分解的每一个步骤,相当于在学习目标导航下,将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子任务分解,这种分解和层次递进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清晰的学习体验。这也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经由学习任务达成的目标理解,是超越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深度理解,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解。
既然学习任务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和手段,那么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就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选择的依据来自教师对单元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真实学情的把握。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才能保障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才能保障“语文实践活动”的落地。如果一个学习任务看上去很有意思,却缺乏操作性,那就不可能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作者/李竹平,系特级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