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经济日报》报道,住建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四方面内容探索建设完整社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通知提出,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试点工作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两年,将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尽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环境。
看到“完整社区”几个字,不少网友内心振奋,设想着深夜归家绕遍小区都找不到停车位的历史是不是可以终结?家门口要是有托儿所,年迈的父母是不是就不用为了照顾孙辈到异乡做“老漂”?社区食堂开起来,是不是就能实现五分钟内吃上饭的餐饮自由了?网友们的每个美好期待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社区生活中的现实痛点,而每个痛点都并非个例——社区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当下很多城市都较为普遍。如何解决相关问题,让居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是近年来多地政府职能部门努力破解之事,更是百姓热切期盼之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居民体量不断增大,而居住社区则构成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有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度过;到2035年,我国约有70%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相比摩天大厦、霓虹立交、机场高铁等设施,社区生活的便捷舒适,对多数人来说才是更加切实可感的城市图景,是影响其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打造宜居社区生活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实施了诸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通过修缮住宅建筑、改造周边环境等,提升居民居住体验。建设完整社区的构想,则是尝试在这一基础上做加法,将社区相关配套项目做得更加精细和完善,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质量。去年,住建部在总结厦门、沈阳等地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眼下试点工作正式开启,标志着完整社区建设从理论指导进入实践阶段。
“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60%以上建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便民服务设施或将不再是居民的奢望,而有望成为标配。
当然,完整社区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对更多的社区而言,当前仍处在改善基本软硬件设施的阶段。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各项资源配置,补齐社区建设中的一块块短板,让更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到越来越便捷、舒适,需要有关方面凝聚起更多的治理智慧与魄力。
立足社区,服务民生。有观点认为,如果说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完善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建设完整社区则是“最后一百米”。建设完整社区关乎居民的幸福感、城市的烟火气,也将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当家门口就能实现轻松托育、玩乐休闲、餐饮理发,这何尝不是在为更多家庭疏解生育焦虑、为老年群体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这又何尝不会吸引更多人到城市生活、创业?这样的生活图景无疑值得我们期待。
文/韩韫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