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深度合作助推博物馆资源课程化
中国教育报 2022-06-15 13:51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此外,国家最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教师多开发与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在此背景之下,开展校馆合作,使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大有裨益。

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很多博物馆秉承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职责,在校馆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开设公益讲座、校馆合作课程等,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纵观这些课程,其特点是课程研发者以博物馆专家和社教部工作人员为主,一线教师参与较少。由于缺乏一线教学经验,课程研发者对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了解较少,对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达成怎样的目标等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

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要着眼于人的培养与发展,要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心的培育。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要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展现文物的价值,无形中让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民族自信心的殿堂。

所以,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在选择文物上,首先要从多个视角选取每段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特别是选取那些能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性文物,或者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物。要与时代相结合展开重点探究,把文物研究、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相结合。

博物馆资源课程化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中要有探究性问题、探究路径、思维导图、参考书目以及探究指导等;还要有跨学科任务式学习设计,把文物研究引进课程,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课堂可以搬到博物馆,让学生和文物面对面,身临其境地与文物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的学习就变成沉浸式、实践式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科素养。

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在当下应该成为博物馆、学校和教师三方合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博物馆有资源、学校有需求、教师有愿望;博物馆文物需要活起来、学校教育需要多样化、教师教学需要转变方式。博物馆、学校、教师通过密切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将使学生的学习成长受益无穷,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青少年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曲现龙,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更好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功能
光明日报 2024-08-14
北京:“博物馆第一课”明日上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18
孩子们的博物馆课怎么上?
北京晚报 2024-05-27
猿辅导素养课牵手20余家博物馆启动“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光明日报 2024-03-28
光明日报刊文: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
光明日报 2023-08-22
走,到博物馆上美术课
人民日报 2023-07-19
北京:中小学各学段每学年安排1次以上博物馆实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7-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