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丝绸纺织业十余年的老王近来担忧不少:自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出口较疫情前下降了70%,特别是今年疫情多点散发防控趋严,物流不畅且成本高企,使得订单转移至其他已复工复产的新兴经济体,比如越南、印度。
老王所在的公司位于广西,发展于“东桑西移”时期,是全国龙头企业。
茧丝绸业是集贸工农于一体的产业,以往江南地区是我国桑蚕主产区。2006年,为调整产业布局,夯实优化升级基础,商务部开始推行“东桑西移”战略,这为老王的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此后十年,是广西发展桑蚕产业的黄金十年,也是公司产能不断扩大的十年。
不过,近来公司发展频遇考验:国内订单需求不足,国外订单减少、延期甚至取消,物流不畅,汇率波动加剧……各种问题纷纷涌现。
不只是老王的公司,其他纺织服装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景气指数为42.6,较上年同期回落14.5个百分点,较上年第四季度回落19.7个百分点。
订单明显回落
中国是全球茧丝绸原料的主产地,蚕茧、生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超70%,居世界首位;同时,由于原料的产地优势,我国的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茧丝和绸缎主导了国际市场产量和价格走势,丝绸业已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
但眼下,国内丝绸产业链正经历着严峻考验,其中之一就在于订单需求回落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订单不足,另一方面也受东南亚国家“分流”影响。
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近期发布报告称,受需求不足影响,一季度行业新订单指数回落较快。据测算,2022年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新订单指数为37.8,较上年四季度指数下降29.0个点,回落非常明显。
今年以来,国内各地为遏制疫情蔓延扩散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多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都曾暂时休市,市场销售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疫情多点暴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国内居民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意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衣着类支出仅占7.1%,是近年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另外,相比国内,东南亚等地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产业配套能力正逐渐增强。尤其是越南,近年来在丝绸原材料加工行业发展迅猛,承接了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地的订单。
印度是丝绸的主要消费国,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印度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生丝,每年进口规模达两万吨左右;后来由于当地丝绸消费下降和周边国家相关产业兴起等因素,从中国进口规模有所下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口印度的丝类产品不超过1500吨,且市场占比较上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而近年兴起的越南,对印度出口数量紧追中国。
今年以来,在相对宽松的防疫政策之下,越南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已基本恢复正常,出口订单明显增长。据报道,5月13日,越南纺织服装协会 (Vitas) 主席武德江在该协会与世界银行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举办的纺织品供应链可持续生产研讨会上表示,今年前4个月,越南纺织服装出口额已达近110亿美元(约合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1%。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现阶段,由于国内供应链受到局部地区疫情的阶段性扰动,叠加东盟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开始在服装、家具等领域对中国出口形成一定的替代。
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
在订单减少的同时,国内企业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原材料价格波动大。
在国内茧丝绸行业现有的期货市场,即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交易所产成的茧丝价格已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在全球丝绸界形成共识,成为国际茧丝价格的风向标。
“这原本是好事,但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投机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有时候会放大一些利好消息把单价抬得很高,也会有一些利空消息把价格压得很低,使价格忽高忽低,进而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价格最高的时候,生丝单价接近60万元/吨;最低的时候,则是在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低至25万元/吨。
不过,到了2021年,茧丝绸行情回暖,带动价格上升,从当年年初的33万元/吨波动上涨至年底的45万元/吨。目前,生丝价格已由2022年年初的每吨45万元下降至40万元以内,且4月以来,一直在35万元和40万元之间波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生丝单价为37.8万元/吨。
除了价格波动外,近来汇率波动也在加大,这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出口的收汇结汇造成损失。对此,有丝绸企业已要求有条件的客户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以此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步入4月以来,在岸人民币走弱,最高贬值超过2700基点,贬值幅度达到4.3%,美元对人民币在岸汇率更是超过了2021年4月的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利好出口。“的确是对出口有好处。不过前提是要有订单,而且港口物流正常运营才行。”老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传统产业链外溢
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国内不少纺织类企业将生产线加速转移到越南。
据业内人士介绍,越南的缫丝行业,50%产能是中国企业在做;同时,也有少部分国内工厂往印度迁移,但因印度的气候条件不太适合桑蚕种养业,加上文化差异大等因素,到印度投资的桑蚕产业相对越南略少。
老王告诉记者,这主要与越南地区优惠的关税政策及廉价的劳动力有关,因此吸引了国内一批技术人才和企业到越南投资、开设工厂,将先进的管理方案复制到越南。比如,在关税方面,越南纺织品出口到印度的关税为0,而中国纺织品出口至印度的关税则为13%。
在劳动力方面,老王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缫丝厂最需要的就是女工,越南人口虽不多,但成熟劳动力十分丰富;在越南每天上班时长为9小时,日薪约为100元人民币,相比国内8小时150~200元的日薪便宜;按月来看,越南每个月上班22天,而国内每月上班26天。
不仅具有关税优惠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越南的总体企业税赋和市场原材料成本也低于国内。
除了传统纺织业外,电子产业中转战越南的企业也在增多。正是得益于此类的转移腾挪,使得越南经济增长有了支撑。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宽,拥有3200多公里海岸线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越南吸引了不少企业的目光,成为各方眼中的“潜力股”。
根据越南统计总局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921.75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03%,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增长势头。
进出口贸易方面,数据同样抢眼: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763.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4.4%;其中,出口额为885.8亿美元,增长12.9%,进口额为877.7亿美元,增长15.9%。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东盟对于中国纺织类产品的出口替代效应较强,但其对中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样不可忽视。明明表示,东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减免,以及原产地累积原则等利好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共计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同期我国对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9.6%。
明明还认为,随着国内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逐步形成合力,以及局部地区疫情缓和供应链逐步修复,中国出口增速或重回一定水平,并继续为GDP增长作出贡献。(段思宇)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