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木头会有怎样的故事?b站up主“一个会拍视频的木匠”给出了多种答案。半年时间里,48岁的上海人李元卓,在他的视频账号“一个会拍视频的木匠”中持续分享他的众多微缩家具作品,引起了网友关注,并得到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转发点赞。
过去的20年里,李元卓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上千件微缩家具及其配件,呈现从唐代到民国时期的家具变化。一块块老红木、黄花梨、紫檀木……在他的手中被雕刻成一个个手掌大小的中式微型家具,不仅如此,茶壶、琵琶、瓷瓶、盆景等微缩配件同样展现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不少网友被他的工艺震撼,“这才是真大神,手工没话说,信息量还大,每个零件皆是学问”“这些小摆件看着太舒服了”“看到这些家具器物,浓厚的文化底蕴迎面而来”……半年内,他更新了14个视频,收获60余万播放量。
20年从未放弃制作微缩家具,李元卓只为了自己年轻时的一句承诺——“真想做一面墙的家具”。而他的青年时期,先后在雕刻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两段工作经历,助力他成为了现在的“一个会拍视频的木匠”。
前不久,李元卓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雕刻工作让他提前考虑每一步的效率,如果没有效率,可能到老都实现不了“做一面墙的家具”的愿望,而现在他分享视频是为了要把最好的年华和最好的手艺,留一部分给自己。
一本650元的书
翻看之后,下决心要做一面墙的家具
1990年,16岁的李元卓开始正式接触红木雕刻。回忆当年的决定,他只能用“偶然”来解释。那时,他看到隶属于国营企业的上海艺术品雕刻厂开设雕刻培训班,便在报名后接受了两年的培训。
培训期间,李元卓偶然看到了一本书,瞬间被带入到中国古代家具的美的世界。“那时我还不熟悉中国传统家具,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去老师的设计室,偶然翻开了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圈椅和官帽椅,瞬间就被震撼到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好看的椅子。虽然是明式家具,但是也很现代。尽管没有清代的雕龙画凤,但整体的感觉是既古朴简洁,又能看上去很空灵。”
时隔30年,李元卓仍然能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并对那本书记忆犹新,他介绍道:“650元!那本书在当时就卖这么贵,是80年代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几乎是家具行业天花板的存在。书中对明式家具有着详细的说明,还有大量的图纸和照片。”他看完后对身边的同学说,“真想做一面墙的家具。”短短一句话,与其说是讲与同学听,不如说是讲给自己听,他把这句类似承诺的话一直记在了心里。
两年后,李元卓进入雕刻厂工作,主要负责绘制家具图纸。他举例说,比如工厂要制作一把1.1米高的椅子,他必须将大家具缩小比例,用11厘米的大小在一张A3纸上画一组三视图。通过这项工作,李元卓清楚地了解到了家具的结构,掌握它们是由什么固件构成,以及互相之间怎样能够串联在一起等问题。在李元卓看来,图纸上画下的10厘米左右高的家具也可以称之为微缩家具,这是他接触微缩家具的第一步。
此后,李元卓便开始动手制作微缩家具,同样是出于“偶然”。“当时,我们厂主要制作红木家具和红木小件,使用的制作材料很好,甚至还有一些紫檀木。但是,我发现做完大家具之后,余下的小料被当做垃圾直接丢进烧锅炉,没有人去管理这些小料。我觉得很可惜,就慢慢把小料攒起来,开始动手制作微缩家具,这是我的一个开端。之后,我也会专门采购一些木材,比如我做过一把12厘米高的椅子,黄花梨的材料费就花了1000多块。”
李元卓记得那句承诺,但他也清楚自己在上海的家太小,哪里放得下这么多的家具。好在,中国传统家具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民俗的家具有独特的朴素之美,帝王的家具有着华丽繁复之美,虽然天差地别,但各有各美。紫檀木有雍容华贵的美,黄花梨木有文人气息的美,且不说还要各朝代不同的演进……这些家具我不可能都拥有,因此只能借助在雕刻厂的便利条件把家具缩小,这是我能拥有它们的一种方式。”
剧组的美术助理
雕刻教会我,必须深思熟虑预设下一步
1997年,李元卓在雕刻厂工作五年之后,经朋友介绍转去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凭着自己优秀的动手能力,他在剧组主要负责做道具方面的工作。
李元卓曾经在98版《三毛流浪记》剧组做过美术助理,主要负责在现场根据拍摄情况去调整道具。“我记得很清楚,主演孟志超当时12岁,我是24岁,我们都属虎。还有,那年夏天特别的热。”李元卓笑着说道。
不过,让李元卓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制作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道具。当年,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老师教他用泡沫制作青铜鼎,比如在泡沫上雕刻,再将部件黏合,涂油漆撒金粉营造金属的质感……他认为制作道具的逻辑与制作家具是极为相似的,即“通过工具和技术去解决问题”。
他解释道:“首先,制作年代感的道具和家具都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再通过相应的工具和技术去制作,这时工具和技术成为了可变的一个载体,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改变我们的某些工具和技术。后来,我做拍摄也是这样的道理,如何拍摄和剪辑,都是要去解决一个个的问题。”
不久之后,李元卓便离开上海电影制片厂去做纪录片,还参与拍摄了央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学习了视频剪辑。拍摄和剪辑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他觉得媒体制作与自己之前的工作习惯大为不同。“不论是前期拍摄镜头也好,还是后期剪辑也罢,都是以电脑操作为主,而这些操作步骤都是可逆的。比如,我做到第七步的时候,可以先存档,不需要考虑下一步是否可行,若不可行就回到第七步去解决问题,只要存档就可以不断地解决之前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他仍然用雕刻做例子,做木工活要求必须深思熟虑预设下一步,如若不然,有可能此前的每一步都需要重新去做,这样的思维模式对李元卓有很深刻的影响。“虽然现在我们依靠电脑推动自己的工作,但我依然会提前考虑每一步的效率。如果没有效率,我可能到老都实现不了‘制作一面墙的家具’。我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去做了一个极其耗时的手工制作。既然两者都想要,我就必须提升效率。”李元卓再一次提到了那句承诺。
20年的坚持
好的工匠就是要不惜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戆劲,上海方言,形容做事执着的人,这是李元卓认为自己所具备的品质。
李元卓从没有放弃过制作微缩家具,这是一种“戆劲”。他形容自己像是练功一样,每制作一件家具就是一次挑战,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至困难,自己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熟练。随着每次制作后反馈给自己的经验,他逐渐对制作的难易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工具的难点在于不要用特别硬的钢材,中碳钢更适合用于雕刻红木;又比如雕刻时要顺着木材的纹路,且要精准测量,失之毫厘就有可能推翻整个作品。
每次制作前,李元卓仍会习惯性地深思熟虑,他会对制作周期做出预判。起初,他制作一把官帽椅需要28个零件,花费20天左右的业余时间去完成。之后,随着难度增加,面对的困难越多,他花费的时间就越久。
目前,李元卓耗时最长的一件家具作品是一对故宫龙椅的微缩模型,最初他预计一个月完工,结果却足足用了5个月才制作完成。“故宫的椅子很复杂,有许多龙的图案,不仅是在靠背上,而且很多结构上都有雕刻的龙。比如扶手和靠背上、每个钩子的顶端都是一个小龙头,所以必须先要做出小的龙头部件,再装配上去。如此繁琐,又非常细小,哪怕有根头发似的缝,视觉都会倾斜。”李元卓介绍道。
李元卓还记得当时制作时的心境,总觉得下一个月就能完成,却过了一月又一月,直到第三个月时,他告诉自己不要着急,不能被心态影响,才终于慢慢做完。如此煎熬的制作过程并非“仅此一次”,有一回,李元卓在制作一件小柜子时同样有痛苦的感觉,他回忆道:“当时要复刻的柜子活页上有纹样的雕刻,柜门还有铰链,铰链既起到固定作用,又有装饰的美感,但是那么小的铰链还要在上面雕刻很多的云纹,不可能找别人去做,但也买不到这样的零件,我只能自己去做。既要有戆劲,又要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做出来的东西,既对自己有能力上的提升,也会有特别的感悟。而且好的工匠就是要不惜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清代柜子铰链上雕刻的云纹
2013年,李元卓年近四十,终于完成了给自己的那句承诺。他总共制作了200多件微缩家具,如果包括紫砂壶、古籍善本、瓷瓶、乐器、鸟笼等各式各样的微缩配件,总数有1000件左右。“如释重负”,这是他当时的心境,接着他又解释道:“完成承诺之后,我一切心思都放下了。之后的三四年里我没有做过任何一样东西,我周围有的人都不知道我会制作微缩家具,就是因为我把这件事情放下了。”
其实,李元卓在30岁之后,就发现复刻微缩家具对自己已经没有了吸引力,逐渐不想继续下去,但为了年轻时的承诺,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认为,制作到后期只是数量的增加,意义不太大,总觉得那些作品没有自己的DNA。“有时会觉得单纯复刻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完成之后没有继续。后来有一天,我发现书架中部便于拿取的书籍不再是关于家具的工具书了,那些工具书反而被放置得越来越靠下。我想,这就证明制作家具这件事已经被我边缘化了。”
会拍视频的木匠
不能只拍摄家具,更要搭配出中国文化的美
之后,李元卓开始把玩手串,慢慢关注寺庙等建筑类文化。“我并非宗教人士,只是对建筑类的文化感兴趣,疫情之后很少出门,我就想把之前拍摄的景物做一个分享。”李元卓讲道。
2021年10月,李元卓做起了视频博主,名为“一个会拍视频的木匠”。他将人生中的两个重要经历“木匠”和“会拍视频”汇集在一起,开始制作有自己DNA的视频作品。他的第一个视频《一块木头的故事》发布后,便引起b站网友的关注,至今已达到33万的播放量。木刻的微型寺庙比李元卓此前制作的微型家具要更加复杂,视频介绍道:“14个月、598枚零件、239个文字、12尊佛像……一座可以随身的寺庙。从未知、了解、收集、设计、制作、等待到喜爱……”
视频展示了一块木头蜕变的过程,不少网友被震撼了,“这视频质量最少也要5年一更新吧!”“这才是真大神,手工没话说,信息量还大,每个零件皆是学问。”“看你这视频啊完全不像是自己做的,感觉质量好高,运镜很妙。”……李元卓还在评论区回应网友:“是我本人拍摄,没有团队,整套视频也历时一年。中间需要大量素材,而且必须和制作同步,同时需要自己写文案,最终制作、画面、文案……所以又需要即时剪辑及不断调整,这些调整我自己最清楚的。其实也有朋友可以友情拍摄,但实在周期太长,另外也想拍一条自己视角、自己心态的视频。”
李元卓最初只想单纯做一个记录和分享,从没想过自己的视频能够火起来,既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他便想要继续更新,把账号维系下去。至于更新什么样的内容,李元卓听从网友的建议,“第一个视频中我提到过家具,网友们就表示想要看家具。于是,我就想着把家具拍一拍,拍过《一组紫檀木微缩家具》《古代深闺之物:玫瑰椅》《玩博古架的乐趣》……还有网友想要看我制作家具的工具,我就拍了一期《木匠的十八般兵器》等等。而且他们很热心地一直提醒我标注原创和更新的注意事项,甚至还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元卓介绍道。
现在,他一天就可以拍摄一条视频,但并不想让更新视频成为自己的负担。他将雕刻时留下的行事逻辑继续用在视频更新方面:做事要精细,要解决出现的问题。李元卓很注重视频呈现出的中国传统的美感,他认为拍摄家具不能只有单单一件物品,而是要把中国文化中不同的美搭配在一起,进行融合才能把视频表现得生动。“拍摄木桌一定要搭配微型书籍,放上微型的盆景、紫砂壶、鸟笼或者乐器,假山上要有一些竹子或者红珊瑚的颜色去点缀……每个小小的搭配都可以展现出一个不同面向的中国文化的美,画面也更加丰富。”
同时,李元卓还对拍摄手法有研究,“平时拍摄用推、拉、摇、移,但拍摄微缩家具,不能用正常的拍摄手法。为了能够营造出时间感觉,我基本采用打光来表现,让光在动,运用光影来展现家具的细节。或者,还可以用逐格动画的手法让一组家具一件件地出现并且组合起来。”
目前,李元卓想继续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希望视频可以将自己的过程记录并分享出来,让网友见证。他说:“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和最好的手艺,留一部分给自己,这样的快乐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供图/李元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