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算法,不仅要会算还得向善
瞭望 2022-02-16 11:17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短视频,看到“伪养生”内容心头一惊,转发给他人,继续往下刷时就会不断出现类似触目惊心的内容,让你觉得身边到处充斥着危险;在一些电商平台购物,明明是常客,自己买的东西看上去打了折扣,实际上价格却远高于不常购物的其他人;玩着对战游戏,只要一充钱购买道具,就可以匹配到“弱鸡”对手,而只要一停充,立马就会遭遇“大神”对手,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驱使自己不断充值……

以上种种经历的背后,其实都是大平台的算法在“捣鬼”。一方面,大平台在用户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用户;另一方面,由算法建构的“数字牢笼”也将用户紧紧围困在其中,使用户行为接受算法潜移默化的摆布。

算法没有价值观,但算法背后的人是有价值观的。数年前,一些互联网大公司负责人向公众兜售“技术中立论”,声称算法不受任何一方势力掌控,完全客观、公正地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然而,“打脸”转瞬即来——2020年6月,一家微博平台因在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且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被国家网信办约谈并责令整改。在算法背后的“人”的操纵下,“客观”和“中立”看上去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平台算法除了服务广大互联网用户外,还服务于从中渔利的各路资本。“这边订单还没送到,那边新的单子就派下来了。上楼下楼,一下都不能歇,超时了还要扣钱。”“早晚高峰不接拼单就接不到单,你接了拼单系统根本不管你交通状况怎么样,我们赚不到钱,客人因为等久了脾气上来了还要跟我们吵架。”“说是购买‘直通车’之后能够给我们在‘双十一’的时候导流,结果导流来的订单挣的钱还不够交流量费的。”消费者觉得自己花了更多的钱却没有享受到等价的服务,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电商个体户”也认为自己成为了出力不讨好的冤大头。这一来一回的“差价”去了哪儿?也许只有平台能够回答。

在种种平台算法乱象之后,国家出手了——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利用算法“杀熟”、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刷量控评等行为做出严格规制,堵住了制度设计的漏洞。

《规定》的条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其中明确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管理,完善记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和用户标签管理规则,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者作为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

该规定将对当下一些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网络流量,将用户行为进行负面信息标注,继而将这些负面关键词导入平台算法,使得用户在接收平台推送信息时陷入“信息茧房”的乱象起到一定的整治作用。

从《规定》具体条款中不难看出,有关部门在约束平台算法中不仅凸显了监管决心,还彰显了监管的科学性。这其中既突出了对使用平台服务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自制力较弱群体的关注,也将平台上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放到了高位。对于不履行保障义务的相关责任人,更是约定了最高至承担刑事责任的罚则,这为管好平台算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提升了依法治网的监管力度。

给平台算法念紧箍咒,是对广大互联网用户广泛关切的回应,当能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对平台而言,在掌握算法这一盈利工具的同时,要摈弃所谓“科技中立”“算法没有价值观”的诡辩逻辑,让算法真正成为技术向善的工具。

文/颜之宏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引导算法向善,需要更有效的监督
工人日报 2024-03-05
北青快评 | 以案为鉴引领算法应用向善的风向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北青快评 | 以案为鉴引领算法应用向善的风向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不能让算法变成算计
学习时报 2022-12-09
北青快评 | 首例算法风控系统侵权案的样本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1
被征婚网站算法误认成“杀猪盘”后封号? 网友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平台诉至法院被驳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0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信息给算法套上“紧箍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9-16
从“算法选择”到“选择算法”:我国网络空间治理进入新阶段
新华社 2022-08-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