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三建乡村民用自家老屋打造的农家乐
2234个村。
这是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截至2021年,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的最新统计数据。
报告要求,2022年,重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要扩面推广“三变”改革,创新“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三变”改革到底给重庆带来了怎样的蜕变?
丰都县三建乡是2017年重庆市确定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往,百姓过着“吃水靠抬、煮饭靠柴、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尴尬生活。
2018年以来,该乡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盘活贫瘠低效土地林地1.2万余亩,发展起了笋竹、青脆李和民宿旅游等重点产业,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5年的不足10%提高至100%。
“我家有8亩土地入股到村里引进的股份制公司,每年每亩地有240元的保底收益,同时还可以享受公司入股分红。”在海拔600多米的石龙门村三社,农户罗永万说起变化,心里乐开了花,“农药、肥料和树苗这些,都是免费提供。”
产业有了,产品咋卖?
“农户负责种植,我们负责推销。”在石龙门村,每年丰收季,党员干部都会忙着当推销员,在货比三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收购商进村采购。
日子红火了,留乡创业的人也多了。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养殖场等,在三建乡如雨后春笋,“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的苦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小桥流水、鱼戏莲叶……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奉节县南部山区大窝社区,人行其间,就像到了一个诗画般的风景区。
“我们这里以前可是一个老矿区。”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窝社区2019年成功纳入重庆市“三变”改革示范点后,县、镇、村三级合力推进,劲往一处使,很快让百姓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让“资金变股金”留在当地,是整个改革的一个难点,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点。在此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大窝社区鼓励返乡农民工文扬成成立了重庆崎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大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到社区的打造中,积极助推“社区”变“景区”,这才有了眼前的一幕。
村民指着眼前的望月湖说,这个项目当时占用了30户人的土地,大家通过“资源变资产”,都入股到集体经济中。
与众不同的是,实现“农民变股东”后,自己的土地还能自己打理,每年种植的脆李收成还能全部进入自己腰包,挣钱不用再背井离乡。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上,我们应该能跑得快一些。”该社区负责人道,围绕乡村振兴下大棋,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黄维正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