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记忆|高考浴火女孩:参加公益画展 慢慢坚持实现人生理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31 11:02

唐敏,21岁,中华女子学院大一新生

年度记忆:“浴火女孩”高考588分 考入中华女子学院

人物简介

2008年,只有8岁的唐敏冲入火场,用身体护住当时只有1岁多的弟弟。弟弟活了下来,唐敏却失去了双手双脚。在漫长的治疗恢复期,唐敏靠着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直升初中。2021年高考,靠着手臂和左手仅剩的1根拇指,唐敏考出了588分的好成绩,考进中华女子学院。

过去,唐敏希望自己快一些、勇敢一些,再独立一些。

在成为“浴火女孩”的13年里,敏感而内向的唐敏总害怕麻烦别人,她担心自己不够快,不能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效率,担心妈妈为照顾她而不能陪伴同样截肢的弟弟……

读大学半年后,唐敏似乎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了平衡。学校为唐敏成立了一支60人的志愿队,她第一次尝试独立生活。慢慢剥去软弱,她主动加入了辩论队,体会到融入集体的热血沸腾;她进入残障人士微信群,向往和群里那些优秀的前辈一样突破身体阻碍拥抱自由生活;她的画《慢慢来》出现在画展上,通过鱼和花的意象,她第一次思考,普通人的“快”和残疾人的“慢”到底意味着什么。

正如画里那条自由游动的金鱼,唐敏也在慢慢地享受着属于她的新生活。

残障人士微信群

那场大火之后,残障人士成为唐敏的一个身份标签,但过去的13年里,她并不了解这个群体,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其他残障人士。填报志愿时,唐敏曾说希望未来能为残疾人群体做些事,但那时她的想法还很模糊。 

到北京后,一位朋友将她拉进一个残障人士微信群,群里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残障人士,“他们都很优秀,也很有见解,我喜欢跟他们聊天。”唐敏说,她一直很渴望能够了解这个群体,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群友们会在群里分享关于残障人士的新闻、故事以及与残障人士相关的立法进展等等,通过这个群,唐敏第一次感受到残障人这个身份所赋予她的意义,也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群友中,唐敏最佩服的是潘美好。这个26岁的轮椅女孩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北京,为了向母亲证明她有独立生活能力,从家到地铁短短20分钟的一段路,潘美好一个人转着轮椅走了6个小时。在北京,潘美好坐着轮椅去跳伞、攀岩、参加音乐节,还去多地探索当地的无障碍设施。 

潘美好的经历为唐敏打开了另一扇门,原来残障人士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他们可以超越身体的阻碍,去拥抱自由的生活。

这些曾经被她忽略的信息也让唐敏开始思考——身为残疾人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这个群体做什么?

受疫情影响,她还没能和这些前辈见面。未来,唐敏希望能和他们见面交流,也能像潘美好姐姐一样,再勇敢一些,多出去走走。北京是起点,但绝不会是终点。

只服务一个人的志愿队

填报志愿时,唐敏曾想要独立到大学生活,那些可预见的困难她也想去挑战。

但毕竟是去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母亲不放心,还是跟她一起来了。校方为母女俩安排了一间单人宿舍,方便母亲照顾她。中华女子学院的大一新生统一住在北校区,考虑北校区没有升降梯,入学前学校在排课时特地将唐敏的课尽量安排在一楼教室。

但独立生活,仍是唐敏的目标,开学后不久弟弟的一个电话,更坚定了她的想法。当年她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救下的弟弟唐泽已经13岁了,在昆明读中学。那场大火使唐泽左手和左脚干性坏死,做了截肢手术,一条腿安上了义肢。

那天,独自住校的唐泽不慎摔倒,大腿折断错位。“一开始我还以为他跟我开玩笑,后来他疼得哭起来我才知道他摔得那么严重。”

父母都不在身边,唐泽只能打电话求救,如今再想起来,唐敏非常佩服“小家伙”冷静又勇敢的性格,但更多的是心疼和自责。因为母亲要在北京陪伴自己,弟弟摔伤住院期间,只能靠爸爸照顾,那段时间爷爷身体也不好,父亲常常要两头跑。“我觉得是我不够独立,让弟弟在最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却没办法和妈妈在一起,也让爸爸承受了太多压力。”

她一直是这样。全身缠满绷带躺在病床上时,她就把勺子缠在绷带里,缠着绷带自己吃饭。后来又把笔缠在绷带里,用嘴叼着笔写字、画画,而且速度不输正常孩子。唐敏曾向媒体记者展示她仅剩的左手拇指,这是医生取出她的肋骨在腹内培养再造的,靠着这跟手指和手臂,她自学完小学课程,休学7年后直升初中,中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唐敏就读的中华女子学院,有着培养“四自”精神优秀女性的目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唐敏的经历诠释了“四自”精神,学校也希望能帮助她实现独立生活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支专门为唐敏组建的志愿队成立了。

这支有60人的队伍分工明确,在唐妈妈的指导下,有人帮她送饭、有人帮她打扫卫生、有人帮她抬轮椅,所有唐敏不方便做的事志愿者们都能帮助她完成。志愿队有负责人,需要帮助时,只要联系负责人,就会有同学来帮她处理。

离校前,唐敏和志愿队磨合了两星期,她觉得效果不错,下学期,她打算正式开始独立生活。父亲唐跃云对女儿很有信心,从缠着绷带时就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他就知道,女儿可以。

辩论队里“挑刺儿”的人

受伤后,唐敏长期住院治疗,她也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待着。虽然这些年不断有媒体采访报道,但对唐敏而言,在人群中表达依然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她说自己不擅长团队合作,在人群中讲话总会感到尴尬和局促。

但越是不擅长的事,唐敏越想突破一下。就像她休学7年后想上初中,很多学校负责人看到她的样子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会写字吗?”但唐敏用实际行动做了证明。这次选社团时,她一眼就看中了辩论队,明知自己不擅长,但她还是想逼自己一把。经过选拔,唐敏顺利加入辩论队。

在选择辩论位置时,唐敏选择了需要找准对方漏洞并发起进攻的三辩。上中学时,有朋友说唐敏讲话蛮会“挑刺儿”,总是能找到对方话里的问题去反驳,在辩论队里,她也想当那个“挑刺儿”的人。

参加辩论队前,唐敏几乎没有过团队合作的经验,中学时每次有集体活动,她都是能躲就躲。而在辩论队里,队友们之间友善、包容,一起查资料、找漏洞,彼此反驳争论,她也第一次和大家一同参与到一件事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在思想碰撞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验团队带给人的“热血沸腾”。

11月7日,唐敏的第一场正式辩论赛开赛,辩题是“大数据时代知识差距是越来越大吗?”唐敏担任反方三辩。在朋友圈里,她晒出了为比赛所搜集的资料,她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标画出重点、辩论方向、例子,还列出了知识框架。这场队内的比赛最终并没有分胜负,但唐敏觉得自己表现不够好,“我紧张得不知道说啥了,感觉准备的很多但比赛时还是不够用,没有很好的‘挑刺儿’,也没有把控好时间。”

但加入辩论队依然被她列为本年度最勇敢的事。“尝试自己最不擅长、最没把握的事,把紧张过度、结结巴巴、超显笨拙的自己展现给他人。虽然很害怕很丢脸,很害怕给他人带来困扰,但还是硬着头皮做了。”唐敏在朋友圈里写道。

一场“慢慢来”的画展

唐敏喜欢画画,这也是她在漫长的治疗恢复中培养的爱好。今年,一位马来西亚爱心人士在昆明举办了一场残障人士公益画展,邀请唐敏参加。画展的主题叫“慢生活”,这主要是由于残障人士在生活中会慢一些。

接到这个主题后,唐敏问自己,残障人士为什么会慢呢?慢在什么地方?以前她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这个产生于对比的词汇却始终伴随她的生活。“我穿衣服比别人慢、上厕所比别人慢、上楼比别人慢,甚至笔掉在地上,我捡起来也比别人慢。”唐敏发现,正是这个“慢”让她时常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给别人造成麻烦,有时也会责怪自己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有效率。

但慢也会有慢的优势,唐敏把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画在画里。这次她参展的作品名叫《慢慢来》,画中,一条红色的金鱼在紫色的花中摇摆。唐敏说,花和鱼的生命都很短暂,但鱼却好像感受不到匆忙总是慢慢悠悠的,而花则相反,它们开放在最绚烂的时刻,又很快凋谢。它们是如此相似又截然不同,如同残障人士和正常人,生活中总会有些冲突。

花和鱼也是唐敏很喜欢的两种意象。画展的工作人员还问过她,为什么鱼要和花一起,花怎么能长在水里呢?这大概是绘画的魅力,在画的世界里,唐敏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建构世界,“我就想让花和鱼在一起,有一种凄美的感觉。”

大学生活也需要慢慢来。唐敏说,大学生活和中学很不一样,学习的内容并不会很集中,也不会像高中一样,学过什么就会获得什么。大学里,老师鼓励同学们多看书,每个章节都会布置阅读书目,但也提醒同学,看书能够拓宽眼界,但并不意味着看了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不一定”是唐敏在慢慢适应的新生活,付出或许并不会立即见效,不会很快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慢慢来,总会实现。

谈及未来,唐敏说她并不想做过于长远的规划,前段时间爷爷去世也让她体会到生命无常,更重要的是做好当前的事。在大学里,老师也会鼓励同学们创业,或者继续深造,唐敏说这都可能是她未来的方向。

像花丛里那条慢悠悠的金鱼,慢慢来,一步一步走。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倪家宁
校对/葛冬春

相关阅读
夜读|人生虽有风浪,接纳便是宽广
猫姐能量圈 2024-10-15
国内首部泛障别残健融合戏剧将亮相乌镇戏剧节 超七成残障演员舞台上挑战人生“不可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散文|善待慢慢老去的自己
儒风大家 2024-08-14
夜读|好的人生,从不着急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06-08
活动|“大家小事”公益行动 无障碍理念融入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Qnews|唐氏综合征女孩学会变脸登台表演引热议 老师:像健全人那样去教育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3
21岁抗癌女孩春节前找到第一份工作
扬子晚报 2024-02-09
夜读|慢慢来,做好眼前能做的事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0-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