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我初次与小黎相识。当时他两岁多一点,穿着一个小马甲,俨然一个小帅哥站在我面前。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你好啊!”
他并没有理我,甚至连看都没有看我一眼。我蹲下来,再次跟他打招呼:“你好,小黎。”
他的目光从我眼前飘过,我多么期待他那纯净的目光能在我脸颊上多停留一下,可惜没有……
01
小黎2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他妈妈开始全职照料这个宝贝,全家每天都沉浸在孩子治疗的焦虑以及对小黎未来的担忧中。
这些孤独症的孩子,被赋予了一个充满怜爱和无奈的诗意名字——“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和我们在同一个时空生活,却仿佛永远无法在同一个频道交流。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按照治疗计划,我每周都会在亲子团体治疗中遇到小黎。起初的他,根本不理会周围环境中的人,每次都是在固定区域,拿着他的小汽车在桌子上“开来开去”。我尝试让另一辆小汽车也行驶在玩具桌上。与他的小汽车相遇时,我便有机会跟他打招呼:“你好,警车。”“再见,警车。”可是他没有理我,径直将车开走了。
后来的一次治疗中,我将我一位男同事介绍给他。当小黎看到这位林叔叔时,我观察到,他的眼神似乎在林叔叔脸上多停留了一点点时间。那次治疗中,他第一次离开了玩具桌,在滑梯上玩起小汽车;也是在那次治疗中,我第一次听到他跟人互动时发出的“咯咯”声……我想,也许小黎的世界需要成年男性的角色。
02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黎有了新的进步。再到治疗室,他都会先在门口探着小脑袋,往里边张望,看一下缩回去,看一下又缩回去,然后再跟他妈妈一起进来。
在之后的游戏中,我经常可以感受到他从玩具小屋里钻出来时的那种喜悦和开心。我还发现,如果我们看到他钻出来,脸上有个惊讶的表情,他的目光就会从我们面前划过,然后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虽然我们还是没能有过眼神的交流,但那样的时刻,我似乎感到我们两个原本平行的“频道”,发生了一点点“交互”。之后,事情越来越明确了:小黎每次进门前的动作,其实就是在跟我们躲猫猫。
别看这是个小事,但对于我们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励。我们在逐渐走进小黎的世界,小黎也在逐渐走向我们的世界。
03
随着跟小黎的互动越来越多,他的治疗也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小黎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从原来仅是围着小桌子转,到现在能够在玩具小屋、小桌子、绘画区、滑梯等区域灵活变动;从之前跟母亲寸步不离,到现在能够自由行动;从只是自己玩个别玩具,到现在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在团体治疗的过程中,大家时常能看到他向其他小朋友主动发起互动的信号。小黎的变化,让我们每一位治疗师都感到欣慰和骄傲。
小黎的治疗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和亲子团体治疗两种形式。所有治疗过程中,我们医务人员都是着便装工作的,避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带入医务人员的角色,从而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局促。小黎治疗半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
04
那天,他来医院接受个体治疗。候诊时,他妈妈带着小黎在医院的花园里玩。恰巧,我跟他们在花园中偶遇了。
我穿着白大衣,边走边接电话,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晓鸣阿姨!”
我愣了一下,好熟悉的声音!我转过头,看到小黎正看着我。目光对接时,他冲着我笑了一下。我欣喜地跟他打了个招呼,他就跑开玩去了。我和坐在不远处的小黎妈妈也点了个头,就回自己办公室了。
在这短短几百米的路上,我的心情其实无比激动!真的没有想到,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在非治疗区域,能主动跟我打招呼!
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穿白大衣的样子,却可以在花园里轻松认出我来!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治疗的效果和小黎的巨大改变。
孤独症孩子虽然特殊,但并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把钥匙。找到这把钥匙,便能慢慢进入他们的世界。希望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得到更多关爱,让他们慢慢发出自己的光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文:北京回龙观医院 张晓鸣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