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的“声如夏花”音乐会中,常被网友询问“什么时候能有中国交响作品”?6月27日,一整场精致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将在周六晚的“炎黄故事”音乐会中登台。这台中国作品的创作大多取自中国民间音乐,从江南到西北,横跨我国许多省份地区,熟悉的曲调里展示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讲述着永不褪色的 “炎黄故事”。19:30,北京青年报官方微博、北京头条APP等平台将对演出进行同步直播。
听鲍元恺甜美温润的“江南雨丝”
“中国文化学老的,西方科技学新的”,这是鲍元恺秉持的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推广中国的传统音乐。同时运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中国风”管弦乐作品,不但让西方乐器讲好了“中国话”,也将这阵“中国风”刮向世界,让世界人都听懂了中国的音乐。
鲍元恺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于1991年首演面世,这24首乐曲选用了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这6个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作为素材,用丰富多彩的管弦乐向听众描绘了一幅幅栖栖如生的民间生活画卷。
尽管是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掌握了西方作曲技法,但鲍元恺《炎黄风情》中的“中西融汇”以“黑白分明,合而不同”为创作准则。“中”是指他在这套作品中原模原样地使用了中国民歌,他没有将民歌素材打碎、变形、延伸、展开,而是所有民歌一个音符都不改。“西”是指把交响乐队,从四重奏到小型乐队,再到大型乐队的各种形式,在作品中展示出来。30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世界各地的演出,以及唱片、电视、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不但获得了各地华人的共鸣,也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认可,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
本场音乐会中选取了《炎黄风情》的第五套组曲“江南雨丝”,由《无锡景》《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紫竹调》四首小曲组成。这个组曲是整个《炎黄风情》中乐队编制最小、速度力度最平稳、音乐表情最为细腻含蓄的部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紫竹调》 描绘了细雨如丝,薄雾如烟的江南景致,刻画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生活图景。不同于北方民歌的粗犷豪迈,江南民歌以秀美温婉著称,鲍元恺笔下的音乐如燕语莺声,如吴侬软语,甜美温润,沁人心脾。
听陈其钢《走西口》道游子情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 《走西口》,讲述的是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到口外谋生的故事,刻画了情人之间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场景,曲调苍凉淳朴。
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以这首民歌为素材为弦乐队创作了《走西口》,作品法文名为:L'Eloignement,意为远离的意思。中文名一语双关,一方面表述民间的原创意境,另一方面表达作曲家本人离乡求学的个人所感。抒发自己长年远离家乡,对于离别,变迁,憧憬与期待的复杂理解,道出游子对祖国、亲人的满腔思念。
《走西口》是陈其钢于2004年特别为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创作的,是一部非常写意的弦乐队作品。他把中国民族旋律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令观众感到既熟悉,又新鲜。这部作品的弦乐声部配置为:5,4,4,3,1,一共17个声部,由34人演奏;每个谱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声部,演奏难度极高。绵密、复杂的声部,仿佛诉说着层层逼迫、无奈苦楚的现实,道出离别是“不得不”的选择。
听《草原小姐妹》深情凝望《红旗颂》
1972年,琵琶大师刘德海与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作品讲述了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真实事迹,歌颂了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
今年4月11日,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在京离世。本场音乐会邀请琵琶演奏家李佳(曾师从刘德海)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草原小姐妹》,献上对国乐大师的致敬与哀思。
建党节降至,音乐会中还将演奏耳熟能详的《红旗颂》。《红旗颂》是吕其明为1965年5月第6届“上海之春”而写的开幕曲。作品生动展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解放了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欢庆胜利的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无比自豪之情。同时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奋勇向前的进取精神,以及尽情歌颂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