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热,热不怕!
沱江龙
歌曲“龙的传人”火遍中国,但估计作词人侯德健也没想到,黄河脚下竟睡有真龙!
盐,最基础却又关乎民生的调味料。四川省的自贡市,就是一座因为盐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城市,以盛产井盐(打井汲jí取含盐的地下水制成的食盐)闻名于世。
自贡井盐的开采历史已经有 2000年之久。据记载,历代的盐工在自贡前后钻的盐井约有13000口之多,其中有的井深达1000米。如果要以平均300米来计算,自贡的人们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
你说这么多口这么深的盐井,一定穿过了无数地层吧!有没有哪一座能穿越到侏罗纪和白垩纪?
我看还真的有!
当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这里发现了恐龙化石之后,自贡的恐龙化石宝藏终于展露在人们眼前。
如果说中国恐龙也会有“同乡会”的话,那么四川自贡的同乡会绝对是其中最人才济济的一个。
侏罗纪时期的四川自贡,地势较低,湖泊、河流、沼泽遍布,自然也非常适合蕨类、裸子植物的生长,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成为了四川恐龙的理想乐园。
1974年,科学家们在自贡的伍家坝发现了一个埋藏丰富的恐龙化石群,经过3个月的野外工作,光化石采集就打包了100多个大箱子。
经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博物馆的老师们进一步整理研究,光这一批化石就命名了4个属的4种恐龙。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届“自贡同乡会”中最特别的一员,亚洲有史以来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剑龙类恐龙——沱江龙(Tuojiangosaurus)。沱江是长江的支流,穿过自贡地区。沱江龙也因此而得名。
沱江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1.6亿年前)。它的体长6.5米,高2米,据估计体重可达2.8吨。只有一个种:多棘沱江龙(T. multispinus)。
一听名字就能想象到它大概的形象,画面感极强。但到底怎么算的“多棘”呢?
沱江龙的骨板有板状和棘状两种形态,从脖子开始、向背脊、尾部延伸,两侧成对排列,仔细数一下有多少对?
公布答案了,一共17对,这可是剑棘最多的中国龙!
从脖子上又小又薄形状像小桃心的骨板,到背部对称为等腰三角形的剑板,再到尾部两对大而重的棘状尾刺。
和大家熟知的来自北美洲的剑龙一样,沱江龙看上去俨然也是一位披着全身“铠甲”的“剑客”形象。
现在的我们早已知道剑龙类的恐龙都是植食性的友好型选手。它们并不好斗,常常会在灌木丛中穿行,寻找茂密的蕨类和苏铁作为自己的食物。
沱江龙也是如此,但是它嘴的前半部分并没有牙齿,仅在后半部分有一些小型且脆弱的颊齿,并无法充分地咀嚼一些比较坚硬的食物。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当它吃植物时,只是象征性地用牙齿稍微磨一下,然后就囫囵吞枣地直接吞进肚子里了。真正帮助将食物碾碎的是胃中的小石块,又称“胃石”。
沱江龙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寻找食物、进食和消化食物上面,那么长那么多剑棘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最简单的猜测自然是作为自我防卫的保护装置,为了逃脱那些凶猛的肉食性恐龙追杀,沱江龙才长出了这么多既能让人望而却步又能防身的剑棘。
但就和冠龙的头冠一样,沱江龙的大多数剑板并不那么结实,内部有很多的孔隙,并不能真正起到防身的作用。难道又只是为了装饰吗?
其实并不然,科学家根据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推论,剑板是它们用来调节体温的装置。而之前在剑板内的许多细小孔道,可能就是血管通过的地方。
沱江龙通过控制流经剑板的血液量来散热或吸热,以此调节身体温度。原来这是15对空调机箱呀!看来“南方人”不好当呀!随身自带“空调”也是够拼了,不得不服!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沱江龙就不是一个威武的战士,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武器?
那你可错了,对于四肢行走,行动缓慢又不太聪明的许多植食性恐龙来说,尾巴可是个好东西!
和甲龙的尾锤一样,在沱江龙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有着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这些成对的利刺显然是所有剑龙科恐龙御敌的主要武器,沱江龙可以用它们猛击来犯之敌!
沱江龙凭借着如此特别的特点入选《中国恐龙》的纪念邮票,而四川自贡更是凭借数目种类众多,保存完好,尤其是侏罗纪的恐龙明星而闻名于世界。
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中国古动物馆门前,就摆放了一个多棘沱江龙的原尺寸复原雕塑。每当路人经过,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和它合影。而这只沱江龙成为了来自四川自贡的恐龙大使,并叙述着这位“热不怕”的恐龙的传奇故事:
身披剑板沱江龙,
头小肚大挺威风;
自带空调知冷暖,
尾巴强健显神功。
这就是我!沱江龙!
来源:中国古动物馆
编辑/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