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此次会议,听取了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情况汇报,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两新”政策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两新”政策
“两新”政策推行已有一年多。
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提到,“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等作出具体安排。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最新的消息显示,目前,今年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将于10月份按计划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届时将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下达计划。
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8月15日,国税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不少企业积极更新设备,政策红利正在有效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另外,政策推行以来,日用家电、视听设备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4.5%和22.8%,家具、卫生洁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1%、13.6%,服务型机器人制造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1.1%。
此次国常会肯定了“两新”政策,称其“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会议还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实施机制”“进一步强化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优化消费投资环境”等。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拿出大量财政资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旨在惠民利民、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执行过程中却被不良商家变成了“薅羊毛”的工具。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一些电商平台商家存在“先涨价后打折”、一机多卖、虚假交易等骗取“两新”国补的行为,引发社会关注。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明确,对发现存在不履行价格承诺、“先涨价后打折”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套取补贴资金的经营主体,要第一时间取消其参与活动资格,并追缴国家补贴资金。
此次国常会明确,“要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
体育
此次国常会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体育”。
一方面是体育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新亮点,经济贡献十分显著。
国家体育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实现了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到了1.49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1.15%。
特别是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龙头的体育服务业快速增长,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68.7%增至2023年的72.7%。
在体育产业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冰雪产业的崛起尤为亮眼,其规模从2020年的381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冷资源”变为了“热经济”。
另一方面是体育赛事。在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中,2020-2023年居民消费体育总额增长已超千亿。
总体来看,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在职业赛事方面,CBA、WTT、F1等热门赛事门票销售火爆,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CBA 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在群众赛事方面,今年火爆出圈的“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国家体育局最新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
此次国常会指出,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要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知君注意到,也是在8月22日,“村超”的举办地贵州还召开了足球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指出,要进一步打响和擦亮贵州足球“金字招牌”,认真总结“村超”经验,着力深化拓展,精心谋划高水平赛事体系。还要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科学布局建设一批足球场地设施,更好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董鑫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