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5年质量强链工作阶段性成果、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等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我国已部署质量攻关标志性项目289项,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超过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4800家赋能机构参与。
全国累计解决质量堵点卡点18254个
自2024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超过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4800家赋能机构参与,实施重点攻关任务4271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18254个。
据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署质量攻关任务289项,已突破产业链质量关键技术瓶颈23项,填补产业链急需质量基础设施空白73项,补齐计量检测仪器设备短板42项,推动51项成果产业化应用,突破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瓶颈共性问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出台质量提升工作方案。
聚焦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堵点卡点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共绘制质量图谱432份,编制质量问题清单1758份,聚焦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实施重点攻关项目1746个,解决质量问题6756个。
推进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还发布了21个跨区域联动项目,提出要充分发挥质量强国强省强市建设协调机制作用,着力构建“四位一体”推进格局。纵向上,央地联手编制重点产业链质量强链行动方案,建立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新机制;横向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普遍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方案,形成政策合力;主体上,强化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促进上下游协同;支撑上,整合各类技术机构资源,为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服务。
质量强链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会议指出,质量强链工作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的创新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路径。
会议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谋划实施质量强链项目;坚持双轮驱动,以质量技术和管理创新赋能产业链升级;夯实基础支撑,全链条提升质量基础设施适配效能;完善协同机制,凝聚质量强链更大合力;强化系统支撑,构建质量强链长效推进机制,真正实现质量强链有力、有效、有感。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5年质量强链工作阶段性成果、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等工作方案。湖北、河北、浙江、重庆4个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链主、链员企业代表等作了交流发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