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8月18日从首都医科大学了解到,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高原‘卒’防”实践团近日完成了连续第三年在青海的高原卒中防治专项社会实践。面对高海拔地区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严峻挑战,实践团不仅为高原群众送去优质医疗服务,更探索出以“实践-调研-干预-反馈-转化”为主线的高原卒中全链条干预实践路径。
实践团由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院士担任指导教师,成员来自首医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10名本硕博学生。在西宁市召开的政校医社联动座谈会上,吉训明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以及当地医疗机构负责人共商高原卒中防治大计。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吉训明强调要进一步优化“云端120”方案,通过“政校医社”的紧密协作,打通信息传递、救治响应、能力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切实筑牢高原同胞的生命健康防线。会上,博士研究生汪彩莲汇报了实践团自2023年以来连续三年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并介绍了高原卒中防治“五年行动”计划。
义诊是此次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实践团先后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文亭巷社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开展健康服务,累计为近300名高原民众提供筛查、健康咨询及个性化指导。吉训明院士与实践团成员一起为当地群众提供专业诊疗服务。义诊现场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专程从周边村落赶来的农牧民。许多群众表示,能在家门口接受院士专家面对面诊疗、获得健康指导增强了自我健康管理的信心。针对当地高海拔环境和脑卒中高发风险,实践团成员化身健康科普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宣传折页,向群众普及卒中早期识别方法、危险因素防控知识以及日常预防保健要点,并一对一开展宣教认知前后测。
实践团还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共识:将协同推进藏汉双语卒中识别工具、优化高危人群分级管理,并重点针对村医开展脑卒中早期识别专项培训,切实筑牢基层防治网络。
一线调研中的见闻与挑战触动了实践团成员。“脑卒中的防治是场持之以恒的接力赛”,护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亦菲表示,未来将用更贴近青海人民民族习惯的健康科普,让“早筛、早控、早防”真正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