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17点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会议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规定的标准iv,决定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等代表缔约国在大会上发言。李群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并表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是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及泉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取得的最新成果。时间回到2001年11月12日,习总书记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亲自研究部署泉州申遗工作。随后20年间,国家文物局支持福建省及泉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高水平专业机构,不断推进泉州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效提升了遗产管理和展示水平。与此同时与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立合作,提升申遗策略,完善技术路线,为申遗成功奠定了扎实工作基础,进而推动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内存: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古迹遗址构成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高度整合,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空间上连为一体,系统地涵括了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的管理、生产、运输、交易、消费、服务等核心环节,覆盖了从港口经城市到腹地的地理和经济区域空间。
22处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图片提供/国家文物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