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石某在生效法律文书上签字,承诺替姐姐还钱,之后又后悔,玩起了失踪……4月2日,北京房山法院执行局法官接到申请人线索,称被执行人正在公墓附近经营一家殡葬用品店,于是趁着清明节殡葬行业生意正忙,法官来到房山区静安公墓附近,寻找被执行人石某。
据了解,石某和其姐姐合伙做生意,以经营周转为由,向王先生借走了4万元,并由石某在借条上签字。后来因为石某姐姐不能如期还钱,王先生便将对方告上了法庭。
此后通过法院调解,石某主动表示,愿意代替姐姐向王先生还款4万元。2020年12月1日,双方达成和解,并由法院出具民事裁定书。但在履行过程中,石某突然反悔,称“这笔钱不仅用于我,而是我和我姐姐、姐夫共同使用,不该由我一个人还。”
但法律不是儿戏,法律文书已经生效,石某已经自愿在上面签字,成为了唯一的被执行人,就只能由他履行义务。
法官说,接到这个案子后,给被执行人石某发放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并多次进行电话沟通,传唤其到庭报告财产,但石某一直推托,称自己不在北京,也拒绝配合报告财产情况。
而就在清明节前,申请人向法院提供线索称,称石某正在北坊村附近路口临时经营一家售卖殡葬用品的小铺子,不过,因为这种铺子流动性大,店主也时常可能不在,所以不太确定能否找到石某。
为了这么一个飘渺不定的线索,法官还是在4月2日,前往北京市房山区北坊村。在静安公墓附近的一个路口,法官找到了被执行人石某的小铺子。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间小铺子实际上只是用建筑工地的蓝色铁皮围挡,临时圈出来的一块地,在其中经营。外围没有招牌,没有编号,只开了仅供一人出入的小门,十分隐秘。
走近看,小铺子里挤满了前来购买祭祀用品的客人,被执行人石某在人群中忙着招呼、收款。他见到法官来了,也并没有表现出惊讶,让步请法官进去。
但为了不耽误石某做生意,法官和法警在一旁静待,等客人走的差不多了才开始了解情况。
石某说,这钱借来以后,表面上说是他和姐姐共同经营买卖,但实际上,他自己也只是个帮忙的,并不参与经营与分成。如今钱还不上,自己也和姐姐也产生了矛盾,再让他替还钱,心里多少也有些委屈,“而且这(殡葬用品)店也不是我的,我也是临时帮忙,平时就打个零工。”
“法律文书已经生效,你也签了字,这不是儿戏,不能轻易反悔。如果你和你姐姐有矛盾,或者你认为这笔钱应该由你们两个平摊,那你可以选择去法院起诉她。”之后,法官对石某进行了劝诫,并告知其拒不履行法律生效文书的后果。
石某当即承诺,“12号,4月12号前我把钱凑上,还给他。”
法官提示,民间借贷中很多人会选择通过调解解决纠纷,但也有人认为调解的法律强制性会低于判决。而实际上,不论是通过法院或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一旦在和解书、调解书上签了字,都是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所以在签字之前,当事人一定要确认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轻易反悔或否认,更不可能轻易逃脱这份法律责任。
文/王浩雄
编辑/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