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顺时养生”,即顺从四季、时辰、气候等特点调养身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如今时值四月,气温回暖,暮春已至,初夏将临,正是踏青赏花好时节。此时春光灿烂,处处皆是美好,但也别忽略了隐藏在漫漫春色之中的养生大敌,做好3件事——
花粉纷飞,谨防过敏
百花齐放固然美,但看美景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花粉症”。
“花粉症”又称枯草热,是患者对植物花粉过敏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连续发作、皮肤瘙痒、皮疹等,可伴眼痒、流泪,严重的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建议花粉过敏症患者,在有风的天气、凌晨5点至上午10点、黄昏等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时间,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戴上帽子、口罩等做好防护,随身携带防过敏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宅居在家,远离这些过敏原——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大部分人依旧宅居在家,除了注意花粉过敏,家中的过敏原也不容忽视。
★ 尘螨
尘螨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经常藏在家里的地毯、床上用品中。
预防尘螨过敏,应注意居家清洁。床单、毛毯可每周用热水洗涤,并用烘干器烘干或在太阳下晒干,枕套每周洗一次,枕芯每3个月洗一次,家中最好避免使用地毯。
★ 宠物
过敏体质或者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养宠物;如果非要养,最好每周或每两周给宠物洗一次澡。
★ 霉菌
清明之后,雨水纷纷,霉菌也容易在此时悄悄找上门。预防霉菌过敏,需注意室内除湿,建议经常清扫厨房、卫生间等容易潮湿的区域。
湿气入体,别忘祛湿
清明已过,春雨绵绵,阴冷潮湿。此时,人体最容易被湿气侵袭,进而出现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
湿不湿,看舌头最直观——
湿气袭体,症状往往不拘一格,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舌头:
中医认为,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层,干湿适中。
当体质出现偏颇,湿气侵入人体后,舌体和舌苔即会发生变化,总结成两个关键词:胖和腻。
胖:指舌体胖,舌体两侧边缘可见齿痕。主要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舌体胖大,边缘受牙齿压迫。主脾虚和湿盛。
腻:指舌苔颗粒细腻致密,刮揩难以去除,且舌苔表面有一层油腻状黏液,或舌面湿漉漉、滑溜溜的,可有口中发甜的感觉。主湿浊内蕴。
湿有寒热之分,祛湿应对症
湿有寒热之分,湿邪根据寒热不同,表现各异,祛湿方法也所不同。
★ 寒湿
寒湿体质患者,平时大多爱吃生冷食物,如冷饮、雪糕等。这类人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遇冷症状加重,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手脚肿、眼泡肿等。
【调理】
祛除寒湿应温里散寒,建议使用平性或温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还可适当选用党参、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
平日少吃生冷食物,必要时可用艾灸驱寒祛湿。
★ 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多爱吃煎炸、烧烤食品,常表现为舌体红或紫,舌苔黄腻,容易出现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口舌生疮、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等。
【调理】
缓解湿热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以适当用偏寒凉的食材进行调理,如绿豆、丝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绵茵陈、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药可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等。
平时建议少吃少吃辛辣、油腻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寒凉食物易伤脾胃,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风邪袭身,注意春捂
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十分不稳定,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这时如果不“捂”着点儿,人体很难适应这种冷暖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重点捂好3部位——
“春捂”也得把握好度,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衣物增减,要视天气变化的情况、自身的体能素质而定,重点捂好以下3个部位:
★ 捂脚
脚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因此,裤子、袜子要穿厚一些,不要露脚踝,少穿破洞裤。
★ 捂腹
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建议春季少穿露脐装、低腰裤,婴儿可以多穿一件肚兜捂住腹部,避免着凉。
★ 捂背
做好背部保暖可帮助体内阳气生发,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除了注意添衣,还可以多晒晒背部,以帮助阳气生发。
来源:一分钟健康养生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