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处处埋忠骨——全国援藏展览馆里的清明追思
新华网 2019-04-06 09:54

新华社拉萨4月5日电 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1994年2月26日凌晨3点,孔繁森在日记里写下这段文字。9个月后,他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这个离他家乡山东聊城几千公里外的远方。

清明之际,在西藏林芝市鲁朗小镇揭幕的全国援藏展览馆里,记者重读孔繁森的日记,依然泪落满襟。

身边一位藏族大哥鼻翼抽动,双手合十,念念有词,似是为逝去的孔繁森书记祈祷。

就在孔繁森去世的1994年,中央决定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多年来,一批批援藏人员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孔繁森精神,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并肩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

巨大的贡献,也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很多地方被视为“生命禁区”。在这里,每个援藏人员都会思考无常与生死。缺氧、高寒、低压等恶劣气候环境,以及出差途中频发的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灾害意外,威胁着他们的健康乃至生命。不少人胸闷气短头疼欲裂,为了坚守工作岗位,每天要吃下一大把安眠药和降压药;不少人的宿舍夜不闭户,以便突发健康状况时能得到及时救治;不少人在病痛和危险中,怀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悄悄立下了遗嘱……

“世界屋脊”也是精神高地。全国援藏展览馆里,陈列着登山的手杖、遮雨的斗笠、御寒的棉大衣,还有扶贫开发的成果、救死扶伤的锦旗、影像中雪域高原的今昔对比,以及一本本随感诗篇,一页页家书日记。观之思之,初心的召唤沸腾了满腔热血,家国的情怀拨动心弦触达灵魂,信仰的光芒刺痛双眼让人泪目……

“去西藏,是任务,也是荣誉。”年轻的医生赵炬如是说。

2016年7月,赵炬加入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藏不久的他,工作中突发颅内夹层动脉瘤破裂,陷入深度昏迷,继而进入脑死亡状态。按其遗愿,家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在一个清晨,赵炬最后一次被推进手术室。他的多个器官被移植给急需的人,肾脏拯救了一名尿毒症晚期患者,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

赵炬的人生永远定格在41岁。然而,他的生命之炬仍在燃烧。

“生命就这么长,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如是说。

作为植物学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援藏多年,他把论文写满高原。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带领团队盘点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他攀登到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2015年5月,钟扬因脑溢血被送医抢救。尚未度过危险期的他便口述对援藏工作的思考,请人记录下来交给党组织。1年后,他不顾医生告诫重返高原。2017年9月,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5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绍海云、傅全志、何文英、李登国、王新国、陈北信、韩伟、程云书、张宇、王卫东、干爱忠、颜广宇、杨建伟……全国援藏展览馆里,留下了烈士的英名。他们倒下时,还保持着工作的姿势。很多人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而豪情壮志永远铭刻于山河大地。在他们的遗像前,人们敬献哈达和鲜花,寄托崇敬与哀思。

今天的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2岁,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仅剩的15万贫困人口也将在2020年脱贫。这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奋斗培育的硕果,其中也有一批批援藏人员汗水和鲜血的浇灌。

钟扬曾说,高山雪莲带给他启示: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时,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新的生存和发展。

让西藏实现小康,需要有一批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党员干部负重前行。

春回高原,欣欣向荣的西藏迎来八方游客,有不少人到访驻足全国援藏展览馆。

雪域高原的圣洁美景,荡涤着人们的心胸。而援藏人员的崇高品格,更给人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

雪山处处埋忠骨,壮志未酬誓不休。(新华社记者 吕诺、周锦帅)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北京援藏高原病免费筛查及救治项目三年惠及两万余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0
点亮援藏干部日常微光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文化同频看细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20
《援藏日记》:用真实绘就援藏支教的温暖画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0
京演集团打造“文化援建三部曲”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看援藏岁月中的“北京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13
定档3月20日人民院线上映 《援藏日记》以爱与坚守照亮雪域苍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7
首部西藏都市生活剧《日光之城》国庆期间登陆央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产业援藏:北京助力拉萨居民喝上本地奶 高原试种草莓和樱桃初见成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1
医疗援藏:北京力量助力拉萨医院创三甲 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