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汉江泳思(之二十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07:12

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春秋战国,龙舟竞渡盛行于楚国、吴国、越国。一开始,人们以龙舟竞渡以示龙图腾,后因楚国诗人屈原这一天投汨罗江,楚国人争先恐后划船施救,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其踪迹。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划龙舟以示纪念,并期望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由此,便成了汉民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成了汉民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

在汉江上游的陕西宁强县,“汉水源”龙舟赛颇为引人注目。先有羌歌羌舞、健身太极、舞龙等精彩的热身表演,接着但听鼓声雷动,数十支按捺不住的参赛队伍挥棹划桨,劈波斩浪,舞动出一艘艘似蛟龙出海的龙舟飞驰江面,瞬间把汉水搅动得风生水起、龙飞浪舞,把汉江儿女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争上游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遥想春秋,汨罗荡漾,屈子忧国,粽艾为殇,华夏千年,披荆拓荒……龙之传人立东方,雄山巍峨 汉水激浪,秦巴明珠,神采飞扬,青山绿水,百业兴旺……”这是在汉江上游安康市举行的第23届汉江龙舟文化节的颂词。

“一棹压破千层浪,万桨齐发搏激流,号子吼得天地动,龙腾虎跃争上游……”这是一首描绘汉江龙舟竞渡火热场面的安康民歌。200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和陕西省节庆协会授子“中国节庆50强”“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中国十大魅力节庆”和“十大博览赛事类节庆”等称号。

放眼汉江,锣鼓声彻,桨橹飞摇,龙舟驭浪前行,抓鸭子、捉鲤鱼等民俗活动也此起彼伏。汉江岸边,汉调二黄、陕南山歌、汉江号子、花鼓子、翻天印、板凳龙等才艺展演轮番登台,纷纷助阵龙舟竞渡,让安康的龙舟赛别具情趣。

与此同时,因参赛的龙舟由货船演变而来,并以翘头翘尾的圆底适应湍急的汉江水流,又称“黄瓜底子”。所以,船上设有桡手,边指挥边表演,挥旗击鼓,为激烈的比赛增添观赏性和戏剧性。尤其是庄重崇礼的合龙祭祀、精湛绝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西皮二黄和现代编曲的汉歌等歌舞杂技,好戏连台,一浪胜过一浪,令人赞叹。还有犒劳船工水手、码头工人的汉江排子席——近百张木桌整齐列摆,数百人同时入座,举杯畅饮欢腾……

极目楚天舒。一晃,来到了下游武汉黄陂木兰天池的“竞渡天池间,端午享安康”中华龙舟节。

数支龙舟队伍破浪前行,势如利剑,直奔终点,拉拉队紧跟其后划桨开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瞬间把江面点染得风生水起。这些龙舟节传承了龙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团结、拼搏、进取的龙的传人精神。

行旅苦之。《水经注》云:“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汉水又往东流经涝滩,这里冬天水浅,河床里有很多大石块;又往东流经净滩,夏天溪水盛涨,水流湍急,激流中有很多漩涡,这就苦了过往行人。

汉江“冬涝夏净,官差送命”而交通阻碍,“行旅苦之”用于那年那月汉江上靠卖苦力为生的纤夫、水手们,恰如其分。

“好女不嫁驾船郎,朝朝日日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抱了一抱烂衣裳。”这就是当年对以船为生的苦力们的谚语。

纤夫,是上滩的活;上船,就是水手,又叫船工。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年代,有了古老的风帆木船航运,作为航运动力的纤夫也应运而生。就这样,天赐汉江的水路,既是南来北往商贾的财富之道,也是生活在汉江两岸百姓的生存之道。这些既没有财力又没有一技之长的男性壮劳力们,为了糊口生存,只能赤手空拳加入到纤夫、水手的行列,经年累月,无休无止。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机动船代替木船,纤夫们的身影才逐渐从汉江消失。

“长年尽呼啸,小史剧颠眩。出险乃斯须,安危竟一线。我生鹜远游,所适骇闻见。清浪暨江门,性命会梦幻。独怜挽船郎,百丈累鱼贯……”这是曾任陕西按察使的清代学者王昶泛舟汉江、巡视陕南时写下的诗句。你看,“长年呼啸”“安危一线”“独怜挽船郎”,在汉江上做纤夫、水手,是多么的艰险和不易!

汉江,发端于宁强的嶓冢山后,一路聚百川、汇急流,迈过悬崖峭壁,带走滚滚沙石,一泻千里,汹涌向前。因而造就出中、上游的多处险滩、急水,平时清流急湍,枯水期则水下沙底可见“晒滩水”。

据《陕西航运史》载,民国年间汉中至安康就有72道滩、82道钻子。钻子即为暗礁,水少时变为明礁。安康至白河段又有险滩56处,平均近三公里就有一处,且地质类型各自不同,各具险情。襄阳以下的中游,也是滩礁密布,枯水期为船只大患。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汉江泳思(之二十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端午龙舟竞渡的气氛演变
光明日报 2024-06-09
汉江泳思(之二十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汉江泳思(之二十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汉江泳思(之二十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