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冬奥医疗保障为何那么难
健康中国 2022-02-20 17:30

冬奥会精彩的赛事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为此津津乐道的同时,人们很少关注冬奥会背后的医疗保障团队。其实,相对夏季奥运会而言,为一场冬奥会提供医疗保障,其复杂和困难程度都会明显增加,而此次冬奥会,我国的医护人员还要兼顾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挑战又升高了一个级别。那么,难题都在哪里?我们智慧又勤奋的医务工作者是如何应对的呢?

“争分夺秒”不容易

高山滑雪等项目的瞬时速度最高可达140千米/小时,各种雪上运动的受伤概率高达14%,一旦发生意外,往往伤情严重,救治难度高。

国际雪联要求,医生要在4分钟之内到达受伤运动员身边,要在第一时间将受伤运动员转诊到有救治能力的综合医院,因为只有快速得到救治,才能最大限度保护伤员。

但是,此次冬奥会建在山上的“雪游龙”赛道,弯弯曲曲,落差40层楼高,长达1.9千米。还有北京延庆赛区的小海陀山,最高峰海拔2000多米,7条赛道全长21千米,落差达到900米。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如何在发生意外的第一时间,锁定伤员位置、到达救治地点紧急处理,进而将伤员快速转运到救治中心?由此,“争分夺秒”成为很多救援人员最在意的事情。

根据以往冬奥会的经验,如果发生意外,滑雪医生和救援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判断伤员伤情,伤情不重,可通过雪车等工具运送下山到就近的医疗站,如果伤情较重,必须使用直升机进行救援。为此,今年我国为冬奥会配备了两台救援型直升机和两台医疗转运型直升机。

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副主任田振彪介绍,尽管挑选了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但赛场雪道落差大、地形复杂、缆车等障碍物多,以及可能遇到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都对直升机救援造成巨大困扰。在一次演练中,直升机就遇到了相当于7级风的状况,不仅增加了驾驶难度,对于悬吊在外的患者更增加了风险。据报道,在国外直升机救援中,就曾因此造成悬吊患者在1分钟内旋转了175圈,成为直升机救援造成二次伤害的典型案例。为避免这种情况,我国学者在救生吊袋尾部设计了定风翼,在悬吊过程中救生员可通过这个小小的“方向舵”,减少滞空过程中的旋转。

直升机怕风也怕冷。今年2月,小海陀山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这让前来考察的国际奥委会官员也捏了一把汗。这么冷的天气,直升机能飞吗?毕竟直升机需要润滑油达到10摄氏度以上才能起飞,在以往的冬奥会中,这个原因曾导致直升机转运足足用了80分钟。田振彪说:“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建设充气式保温机库,给直升机一个‘暖被窝’。”

比赛过程中,直升机调度员会密切注意转播,如果看到有人受伤,尤其是在坡度大、难救援的上2/3赛道时,第一时间通知机组让直升机热身,并用车把直升机推出机库。一旦滑雪医生和赛道医生确认需要直升机救援,就可以立即起飞。

经过各方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最终的演练结果为:北京赛区各场馆伤员转诊到重点医院的时间为5~15分钟,张家口赛区为16分钟,延庆赛区为23分钟。三个赛区的转诊时间全部达到国际奥委会30分钟内的转诊要求。

“协调联动”考智商

为做好冬奥会的保障工作,北京市、河北省41家医疗机构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来自各个医院的31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到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中,大家分布在3个综合门诊和138个比赛场馆医疗站。有98辆救护车和4架直升机随时待命。3个综合门诊每天要完成16个小时的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3个赛区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比赛项目,庞大的医疗保障体系该如何运行呢?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医疗卫生处处长齐士明介绍,经过反复研究,冬奥组委最终决定借鉴医联体的经验,实现统筹安排。所有的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都安排了三甲医院牵头保障,同时配有合作医院,让大家强强联合,发挥各家医院的诊疗优势。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何忠杰介绍,冬奥会要完成预计3000余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国际技术官员、裁判员等人员的保障工作,具体有供电保障、人员保障、交通保障、安全保障、后勤保障以及医疗保障等。其中医疗保障又包含急救医学、灾难医学、临床急诊学、危重症监护学等。

各种冰雪运动由于速度快等特点,多为运动创伤高发项目,但具体到不同项目,也有不同的风险。看似安静缓慢的冰壶,运动员会因为疲劳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发生肩关节、膝关节和腕部的创伤。速滑的风险可来自急性外伤性损伤如肌肉挫伤、拉伤、割伤和骨折,也可发生慢性疲劳性损伤。花样滑冰由于跳跃动作多且难度大,运动员容易出现背部和颈部疼痛、臀部和膝盖挫伤等,若摔倒或用力过猛,常出现脚踝和手腕应力性骨折、膝盖韧带撕裂等。还有肢体冲撞频繁的冰球,更是高竞技性、高危的体育运动。冰球的飞速能达到160公里/小时,这使得冰球是脑出血发病率最高的运动之一。此外冰球运动员还容易发生各种闭合性急性损伤。

雪上项目中,滑雪类运动滑速快、技术动作复杂,容易发生擦伤、撞伤及肌肉拉伤。雪橇、雪车、钢架雪车的赛道速度可达140千米/小时,一旦出现意外,骨折甚至死亡都可能发生。还有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等,头、颈、脊柱、踝、膝以及腰背部都会在运动中受伤。

因此,基于各种运动伤病特点,依照医疗机构和医生专长,结合比赛场馆与医院间的转运距离合理分配重点医院,事先做好急救转运的排兵布阵尤为重要。

“科技冬奥”做加法

冬奥会应急医学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负责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黎檀实介绍,以5G、AI、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我们创新应急医学保障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也为实现“科技冬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经过近3年集智攻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正式在线运行。平台可针对场馆坍塌、踩踏、火灾等冬奥赛事18种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通过计算建模,科学确定关键伤情,完成智能诊疗体系构建。同时,基于5G与北斗、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了指挥调度优化方案的数学模型,我国学者完成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并应用示范。面对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就是与时间赛跑。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平台通过不断优化并面向医护人员开放,在冬奥会前完成了应急医疗救治团队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

此次冬奥会,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移动方舱,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表示,该项目基于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诊疗平台,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治的稳定性和反应时间,提高冬奥会现场救治水平。同时,基于5G网络和语音智能提示技术的专家远程审核网络平台,响应时间短、诊疗决策准确,解决了人工智能诊断不确定性的问题,保证了在移动方舱内救治的高效与专业。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央视《健康冬奥》整理)

作者:健康报记者 郑颖璠

图片:北京积水潭医院提供

来源:健康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北京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医疗防疫保障工作准备就绪
中国新闻网 2022-02-28
医疗保障得力,同样值得喝彩
光明日报 2022-02-20
冬奥会上有群“最会滑雪”的医生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2-16
冬奥延庆赛区首例直升机转运患者得到救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1
用时不超27分钟 北京冬奥应急医疗救援响应迅速
科技日报 2022-02-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