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对谈|《听见书的声音》开播 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航天员刘洋 畅聊人生的阅读趣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11:00

4月24日,知名媒体人、杨澜读书创始人杨澜在抖音播出读书日特别节目《听见书的声音》。

该节目是抖音2024“春天开阅季”的系列活动之一。节目中,杨澜将对话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以及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他们共同畅聊和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探寻书籍和阅读对人心灵的滋养。

《听见书的声音》选择以“春日好读书”为背景,尝试挖掘不同维度“以人为本”的书籍之乐,邀请观众一起翻开书本,共同听见书的声音。

阅读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迷茫时给予答案和提点

杨澜谈《纵身入山海》《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正大综艺》……

“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挣扎,碰撞、失败。所以说,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过着这样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吗?……你年轻,你热爱自由,你享受快乐,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极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温柔的力量,从那之后,你便只会拥抱温柔的世界,爱温柔的人,也会努力温柔待万物。”——库索《纵身入山海》节选

当杨澜读到旅日作家库索2020年出版的作品《纵身入山海》这段文字时,她想起了想起了自己初入社会的那些年。“很多人是在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中认识我的,那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主持的第一档电视栏目。”杨澜提到《正大综艺》是一档“走四方”的节目,很多观众会在每个周末守在电视机前,一起“周游世界”。

于是,杨澜回忆起自己的旅行经历。杨澜已走过了五十多个国家,数百个城市和乡村,曾站在爱尔兰高达两百多米的莫赫悬崖边,感受海风的力量,也在埃及尼罗河畔卢克索神庙耸立了3500年的廊柱边,体会时间的流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大千世界中寻找新的感观刺激和人文冲击,“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这或许只是走四方的浅层意义,在旅行中回头看见自己才是真正的收获”。

在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时,杨澜仿佛进入一片深邃的海洋。“让我看到了之前不曾认识的自己,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更多可能,我所认知的自我实现,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并非外在的成就或荣誉,而是内心深处对实现真实的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确认。”杨澜在节目中谈到。

从《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到校园里为了论文忙到焦头烂额的学生。杨澜放弃了在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工作,选择远渡重洋,打破外界赋予的标签和束缚,拥抱真实的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不但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在她迷茫时给予答案和提点。

当数学融入了儒家文化

丘成桐谈《左传》《报任安书》《史记》《红楼梦》……

丘成桐27岁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数学的崭新领域。33岁时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学代表着理性、真理,但丘成桐认为数学和文学一样是具有美感的。在父亲的熏陶下,丘成桐从小就阅读古籍,并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多年来阅读《孔子》《孟子》等古文,更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了儒家文化。比如,丘成桐曾用数学的方式解释王阳明格竹子的事情。

他解释道:“王阳明是个儒学大师,很出名的故事就是他要格竹子。我就想为什么他格不了,所以我就用这个竹子(数学)来解释一下。中国人喜欢讲从心里面怎么了解大自然,中间那一步就是数学,你要好好地了解清楚。他因为格物致知,格竹子都生病了,差点死掉。我是想和他有逻辑思考,人文跟科学的中间的桥梁需要搭起来。”

阅读《左传》《报任安书》《史记》等史书,对丘成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节目中,他谈到:“司马迁对整个国家的历史要负责任,能够将重要的伟大的事情记下来。所以他从小大概十岁的样子就周游天下,继承了父亲的志愿。他要到处看看,去很偏远的地方,去到浙江去看禹穴,就是看大禹的地方。每个地方他去问他们当地的乡土民情。所以,他的《史记》里面写得是很具体。同时,他也问过很多这个当地的老百姓,他有考据,他的做法是很科学的。”

《红楼梦》对丘成桐的几何分析也有一些启发。很多人认为文学和数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十四岁的丘成桐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才开始了解《红楼梦》在讲什么故事。“我才晓得整个大家族的兴起跟灭亡,就是看到我父亲去世以后遇到不同的人在世上的辛苦,同时还有些受人歧视的种种事情。所以我就开始对《红楼梦》有很深厚的感情和反应。我也在想这个曹雪芹是当时怎么写这本书的,每一个小的地方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些文章堆起来以后,就连起来以后能够解释,当年贾府是怎么破落的,它兴起怎么兴起。我想我们做学问,也可以同样做科学,我想我们数学上有很多分离支散的定理。有很多定理好像表面上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想办法将它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型的著作。”

宇宙如何“阅读”

刘洋谈《居里夫人》《如何离开地球表面》……

刘洋是我国首位女航天员,2012年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刘洋再次进入太空,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183天。首次在轨迎接"问"梦天”与"天和”舱交会对接,天"组建成完整的空间三舱两船构型,并首次利用气闸舱出舱执行舱外操作任务。2022年12月4日,刘洋与队员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以来情况最复杂,挑战最艰巨、工作量最大的任务,胜利凯旋。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两个日子如此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此次,刘洋作为神秘嘉宾来到了《听见书的声音》,讲述自己的太空故事,引导我们探索并发现阅读与宇宙的奇妙连接。

在节目中,刘洋感叹道:“因为我是我自从当了航天员之后,出去的次数非常少,我手边的书是我爱人他一些比较爱看的书,就拿回家来,就和我共同翻阅。后来当了母亲之后,我又跟着孩子一起去读一些,因为要跟他们读。”

刘洋回忆起来女儿摘抄了居里夫人的一段话写在生日卡片上的事情,她的女儿非常喜欢居里夫人的故事,从二年级开始看这本书,然后和刘洋共同分享。“她很喜欢这本书,但我想不到的是她会对这个居里夫人的这种经历,包括中间的这段话有这么深的感触。有一天她就跟我说,她说妈妈我看居里夫人的故事,我好感动。我说怎么了,我说你感动什么?她说居里夫人说过一一句话,她说我从未幸运过,也从不渴望幸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妥协。”刘洋讲道。

在节目的最后,刘洋还分享了《如何离开地球表面》这本书的一段话。“航天工程把人类文明推向更远的深空,相较于宇宙的浩瀚,人类的寿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寿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有幸生于这个年代,我们不仅能经历以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很荣幸的能见证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旅行者探测器、航天飞机、国际轨道空间站、火星车,这些在百年前只能存在于最浪漫的科学幻想中的工程奇迹,如今一个个都实现了。今天我们在科幻插画中看到的那些可以轻松进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外星基地,离我们还有多远?躺在郊外的草地上,望向晴朗的星空,点点星光,经过数年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来自宇宙不同角落的光线,汇聚于我们眼中,形成这漫天星海。像几千年前的祖先一样,我们看到了这些星辰,但不同的是通过航天工程,我们已经逐渐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宇宙?因为它就在那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相关阅读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 激发她活力 创造新动能 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大咖们这样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对谈|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神秘航天员,一同“听见书的声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8
清华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等声明:并未与河南安阳确定合作意向
澎湃新闻 2024-03-24
丘成桐有新职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