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治愈剧”:满足需求,改“配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17:12

人绷得太紧,厌世,焦虑,烦躁都会找上门来。这时候,就需要一部田园牧歌式的下饭剧来治愈心灵。多元发展,品类精耕细分,是近年国剧市场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以生活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以普通日常引发广泛共情,整体格调轻松温暖的治愈剧,渐成气候。例如刚刚播毕的“我在他乡”系列第二部《故乡,别来无恙》,还有今年播出的《爱情而已》、刘亦菲李现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白敬亭田曦薇主演的《卿卿日常》等,在原有古装剧、现代生活剧、现代偶像剧基础上以全新打开方式获得观众喜爱。古今通吃的“普通人反内卷”主题,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与追求松弛、自然的表演,契合了当下观众最渴望的“解压”需求。

“治愈系”流行,创作者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治愈系”的流行,可以说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从出品方角度,最初动机是一种追求差异化的理性行为,是积极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情绪和对社会议题的思考中诞生的选题。而对于喜欢它的观众来说,在高压的现实之中,寻求一种简单陪伴、情绪同频、同理心慰藉等等,都是一部剧集可以提供的有效情绪价值。

故乡,是个人情感与价值认知的原点,任素汐在《故乡,别来无恙》中饰演在职场游刃有余的30+姐姐张沛,从事保险工作,从熟悉的北京回到陌生的故乡成都“开疆拓土”,要学会重新融入故乡和原生家庭。任素汐幽默、扎实、流畅的台词功底和具有烟火气的表演风格,串联起了《我在他乡挺好的》和《故乡,别来无恙》两部剧的共同气质。

李雪琴在剧中无论口音还是人设,都与她现实中幽默豁达、有脑子又拧巴的“本色”不谋而合……《故乡,别来无恙》从人物到情节,都是细碎而日常的,却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并重新思考自己当下的选择,“不一定非要每天活的那么紧绷,慢下来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吸收了一些化解焦虑的能量,告诉自己过好当下,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市场要什么就偏不给什么

有相似“疗效”的还有《去有风的地方》。虽然启用了非常耀眼的演员阵容,但整个剧集没有强情节、强反转,评论说它有一种“市场要什么就偏不给什么的离经叛道”。这个剧的基底和情绪抓手是反内卷,灵魂也和表达形式非常统一。它采用沉浸式的影像风格,仿佛是一部记录片,静静地记录着许红豆在云南小住期间所发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整体感受是没有大的事件线推动,但剧中人物生活温情、感动、安详,令人羡慕,就是这么一部“四不像”作品,能充盈观众的内心,治愈心灵伤痛,随之生活中那些挥之不去的“糟心事”,仿佛换个角度看,也就不是事了。

白敬亭、田曦薇主演的《卿卿日常》则是一部道地的古装治愈剧。新川六少主尹峥与霁川少女李薇因意外结缘,没有宅斗、权谋、家国,就是二人携手共度三餐四季,平常人平凡的生活,因此也被不少观众说成是古装版《向往的生活》。

创作观超前,客观起到疗愈作用

还有一些作品,只是在正常的情感剧创作中更扎实了一点,创作观念稍微超前了一点,即便不是主动做一部治愈剧,但因其真实而带来的启发意义或者氛围感,客观上起到了疗愈作用,也被观众开心的收入私家“治愈剧”榜单。

比如《以家人之名》,它演的是质朴、温馨的家庭成员关系,如同一股清流,在缺乏沟通与理解,人际关系保持距离的当下,“光是看这家人一起热气腾腾的吃一顿饭就很满足”。吴磊、周雨彤主演的《爱情而已》触碰的是敏感的姐弟恋,可就是这个“而已”的豁达态度,轻松化解了很多人感情关系中复杂、紧张的各种撕扯、焦虑,它解锁了两性关系中一种更为健康的可能性,表达了“最美好的爱情从来不被定义”的感情观,难怪很多女性观众看完表示很解压,“学到了”。

治愈剧难流行 “配方”悄悄在改变

治愈剧的流行,也是在提醒剧集创作者、播出平台,要真正理解、尊重观众的需求。不得不承认,做治愈剧更难,因为需要强大细节的支持,剧本、表演等全方位的要求更高,容不得半点悬浮;也必须得承认,做治愈剧虽容易拿高口碑,却因为生活流的本质,天然抵触刻意制造的奇观、矛盾、戏剧化,因此它缺少所谓“爆点”,“出圈”基本靠口口相传。慢热,市场数据表现难以超越《狂飙》《人世间》《三十而已》等强情节的类型剧、话题剧、主流大剧,这也是治愈剧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人均渴求制造下一部《狂飙》的市场情绪下,治愈剧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

但是,疗愈作为当下观众对剧集最强烈的需求也是不争事实,其实很多主流作品已经将“疗愈”配方悄悄用在了创作中——像热依扎的《无所畏惧》,张小斐的《好事成双》等,都是最近市场大热、收视霸屏的都市剧,他们共同的“配方”其实是在开局用强情节和高对抗的人物关系快速抓住观众眼球,但在后面的剧情中则着重表达和解、放下、自我疗愈并最终达到自洽的人生观,只不过有的剧前面下了“猛药”,猛到“吓”退不少正常观众,导致既没有“疗”效,还惹来一堆争议。

解压和放松从来都是剧集的核心属性之一。无论带观众回归现实还是暂时抽离现实,“度”的把握是创作者们始终不能自我解压和放松的生命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焕羽》首发预告,张婧仪周翊然携手青春治愈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我的阿勒泰》热播:散文也能改编成电视剧?无需设限!
工人日报 2024-05-27
青春剧如何注入“硬核”现实主义?《要久久爱》剧组主创走进北京大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影视榜样·2023年度总评榜揭晓 《漫长的季节》斩获双奖 马少骅当选最佳男主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开拓现实剧生活流风格,《故乡,别来无恙》好评不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