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艺术作品《冬梦》亮相 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0名冬奥志愿者名字“拼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19 20:09

本周,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志愿者将上岗在即。前期,部分志愿者提前来到志愿者之家熟悉环境。刚一进门,他们被一幅书法作品《冬梦》深深吸引。离远看,它只是一幅书法作品,走近看,却内有乾坤,原来,“冬梦”这两个字是由300多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冬奥志愿者名字“拼成”。

两位青年共圆冰雪之梦

这幅作品是由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金先赤执笔、2022北京冬奥和冬残奥延庆村志愿者经理邓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书记周学智和来自北京团市委的孙立翔共同创作的。其中金先赤和孙立翔两个青年干部结缘在一起,也源于奥运梦想。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罗格主席用了一个词评价——“无与伦比”,这让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就读的金先赤记忆犹新,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志愿者对奥运会的重要作用。

奥运的舞台是世界的,也是最直观的,在北京08奥运之后,他就萌生了为奥运创作的想法,但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几年之后,北京将再一次取得奥运的申办权,而他助力奥运的梦想,也将最终以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来实现。

2015年,北京再次申奥成功的消息给了刚入职不久的孙立翔巨大鼓舞,从小就生长在北国冰城黑龙江的他对冰雪项目十分热爱。

孙立翔的家乡紧邻“中国雪乡”,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这里雪期长、降雪频繁,积雪期长达7个月,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乡拥着层层叠叠的积雪,百余户的居民区犹如一座相连的“雪屋”,雪乡从初冬冰花乍放的清晰到早春雾淞涓流的婉约,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雪的神韵,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就这样他青少年时期“冬梦”的种子便播散开来。      

2021年12月,两位青年共赴冬奥之约,唱响冬奥口号歌《一起向未来》。在排练过程中,小伙伴共同商量着为冬奥筹办过程中的普通人做点啥儿,在冬奥筹办过程中涌现过许许多多普通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付出了很多,用自己的奋力拼搏汇聚温暖力量。他们的名字值得被铭记。想到这,大家一拍即合,要一起创作一个作品,向每一位为奥运默默付出过的普通人致敬。

以志愿者为题材赞美冬奥

想法虽好,可怎么实现也是一个问题,用什么方式?传统书法?艺术设计?绘画?还有最重要的,哪些普通人具有代表性呢?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困扰着刚刚还信心满满的他们。

大家集思广益起来,孙立翔自2019年开始先后参与并服务保障多次重大活动,他一次又一次沉浸式感受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与祖国一起向上的力量。

在与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志愿者经理邓听,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书记周学智沟通后,彼时的邓听已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选调至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场馆运行团队,她灵机一动,想到石油大学刚刚经历了几乎是史上最严格的冬奥志愿者选拔,何不以这些优秀的青年为素材,来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周学智书记也非常支持,将志愿者的信息打包分享。

300名志愿者名字拼成“冬梦”

素材有了,剩下的就是创作了,首先确定由金先赤执笔,用他擅长的书法形式来表达。但是怎样表达,依然是个难点,孙立翔觉得,这个作品要致敬普通人,还要在作品中体现志愿者的名字,同时又要和冬奥相关。

于是,一个以300个名字围绕在冬奥标志的设计初稿完成了,但是两个人都觉得一般,特色不够鲜明,所以就推翻了,第二次,这次是用用300人名字去组合成冬奥志愿者logo,感觉也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是依然不满意,只能放弃。类似这样的理念在孙立翔和金先赤脑海中不知出现了多少个,但是都不满意。

最后,金先赤将目光锁定在了冬梦两个字上,因为冬奥梦,也是中国梦,用志愿者名字拼成冬梦两个字,意义非凡!经过几轮手稿反复修改,最终,一个由300多名志愿者名字拼成的“冬梦”书法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它长2.05米,宽1米,最右侧印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标识。远看是传统书法的冬梦二字,近看可以发现这两个字是由几百个小字拼组而成,一个个志愿者的名字嵌在“冬梦”里,象征着在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冬梦”必将成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志愿者韩梦:冬残奥村舞龙受热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5
首都医科大学志愿者倾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4
外交学院张元世男: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北京冬残奥会继续绽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7
北京联合大学:每名志愿者背后都有“管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04
手绘系列中国元素明信片装点服务窗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延庆冬奥村志愿者获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