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中国电信全力做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通信保障工作。
超大规模、网络体验的双重挑战
阅兵当天,天安门广场可容纳超5万人同时观礼,线上直播观看量以亿计。这对通信网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阅兵活动开幕时,在这值得永远铭记的瞬间,短时间内大量网络数据流量集中爆发,人员密度、流量需求均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保障活动。
“这就像一场通信的‘极限压力测试’,”本次通信保障技术负责人张学兵坦言,“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超高流量密度,更是要确保重要通信调度畅通,绝对万无一失。”
据介绍,中国电信在正式保障期间累计出动应急保障人员5863人次、车辆657台次、设备2700台套,在核心区部署8台应急通信车,巡查重要通信线路7 万余皮长公里。
中国电信成立重要活动通信保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通信保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安全生产保障工作,并派出全集团安全及保障专家支援北京。同时,在北京设置通信保障指挥部,下设1个保障办公室、9个条线工作组及多个现场保障专班,保障任务细化为243项清单,统一指挥、扁平调度,层层压实责任。
重要通信保障期间,中国电信全方位落实7×24小时值守及响应机制,并专门设立指挥长,强化云网、数智、安全等专业领域紧急响应和保障。此外,在通信保障现场设立22个保障点位,实行全方位“点对点”值守,高频次高密度巡查,保障网络平稳顺畅运行。同时,中国电信还圆满完成了800M、1.4G专网通信保障任务,为大会指挥调度、安保医疗等关键场景,构建起安全稳定、畅通高效的通信网络。
“数字孪生”精准预演,智慧决策防患于未然
纪念活动期间,现场数万名嘉宾、观众在“无感知”中体验了极速、稳定、流畅的通信网络,这一切都得益于一张看不见却无比强大的智慧通信网络。
面对挑战,通信保障团队亮出了“通信网络数字孪生”这一王牌技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形成通信保障各项能力视图,全景展现北京全市的整体网信安全运行态势。
数字孪生技术,好比一场超前的“沙盘推演”。在这个虚拟副本中,中国电信网络工程师们提前数月进行了上百次“压力测试”和“故障预演”。他们模拟了大风、暴雨等极端场景下的信号波动,精准预测出异常情况影响的业务范围、用户数量、可能拥堵的链路等。通过实时监测云网108个核心业务指标,保障期间指标均调严监控阈值以便更敏锐识别风险,确保全网监测秒级发现、分钟级响应。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以AI驱动智慧决策,数字孪生平台与AI算法深度融合,能根据预演结果,自动生成最优的基站参数配置、天线角度调整、网络扩容等方案。这使得保障团队能够“先于问题发生”进行网络优化,将传统的被动响应变为主动的、精准的规划与部署。
应急预案演练不下十次
“保障工作,绝不是活动前一周的临时抱佛脚,而是一场始于春天的‘秋日会战’。”本次通信保障负责人段冰介绍道,通信保障团队早在3月份就启动了各项保障筹备工作,集结了涵盖云网运营、网信安全、安全生产与保密、客户服务、应急通信保障等各领域的“技术尖兵”,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时间倒排表等。持续了170余天的通信保障攻坚战,就此打响。
通过对历年重要保障和同类超大型活动的大数据分析,中国电信通信保障团队提前精准预测了流量和业务感知模型,精确到不同时段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为后续保障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石。
同时,完整的应急预案演练了不下十次。模拟突发故障后,要求保障团队在分钟级内定位并修复问题。“演练就是要形成肌肉记忆,确保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响应都是最快、最准的。更要充分发挥通信‘生命线、指挥线、保障线’的关键作用。”段冰说。
中国电信严密部署、统筹资源、精准施策,全面实现“零云网故障、零安全事件、零客户投诉,万无一失做好活动通信保障”的目标,圆满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网络通信保障任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