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这块石碑暴露日军侵略野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07:24

通过刻字立碑彪炳战绩、炫耀武力扩张,在侵华日军所到之处,类似的做法屡见不鲜……近日,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历史文化馆完成布展、已具备开放条件,其中展出的一张“掩八紘為宇”碑刻照片,揭露出日本的扩张野心,为日军侵占中国华北提供了独特证据。

石碑原件

展馆中的石碑照片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古北口,是连接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战略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间回到1933年3月,当时日军占领承德后向长城沿线进攻,中国军队在东起山海关,西到独石口的华北长城沿线奋起抵抗,史称“长城抗战”。其中古北口抗战发生在1933年3月至5月间,是长城抗战中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的战场。

古北口今属密云区,因此在古北口历史文化馆中明确,北京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正是在古北口打响。古北口历史文化馆设有独立展区,介绍1933年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以及日伪统治下的古北口。在众多展品中,一张“掩八紘為宇”碑的照片引起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展馆信息显示:日军在古北口立“掩八紘為宇”碑,妄图占领全中国,称霸全世界。

这件石碑原物是否尚存?日前,在古北口村村民张学成的帮助下,北青报记者在当地的碑刻集中存放区见到了这块石碑。由于没有碑座支撑,石碑平放在地面,碑长124厘米、宽58厘米、厚28厘米,清理掉石碑表面的杂草,纵列“掩八紘為宇”五个繁体大字显露出来,其字口较深、笔画清晰。落款同为繁体字,显示:皇纪二千五百九十四年二月十一日,為古北口居留民會,步兵第三十一聯隊長空军步兵大佐(正五位 勳三等功四级)早川止書。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落款中的皇纪二千五百九十四年,为1934年,证明此碑书写于1933年长城抗战之后,也就是日伪统治古北口的时期。通过字迹判断,题字者具备一定汉字书法水平。

这块石碑是如何保留下来的?据张学成介绍,2004年,他在古北口村村委会工作时,接到当地何姓村民反映,家中存有一块石碑,预感到可能会是文物,他立即赶往该村民家中,只见这块碑被当成宰牲口的台案,平放在村民家的后院。随后,他组织人力将石碑运到村委会保存。

“这块石碑原先应立于古北口村,虽然具体位置已无从查证,但其对于解读长城抗战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张学成表示。

对话

通过欺骗性政治口号

煽动日本民众支持战争

对话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崔金柱

为解读“掩八紘為宇”石碑,北青报记者采访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崔金柱,他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北青报:请您解读一下“掩八紘為宇”的字面含义。

崔金柱:“掩八紘為宇”出自公元八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中“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紘而為宇、不亦可乎”一句,其字面意思是“将全世界归于同一屋檐之下”,后引申为“将全世界变成一个家”,潜台词是天皇不仅是日本的统治者,也是全世界的最高统治者,进而鼓吹“天皇统治世界具有合法性”。

北青报:您认为日本侵略者立此碑目的是什么?

崔金柱:我认为立碑的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为侵略行为辩护,告诉中日军民战争和占领都是在所谓“世界一家”的理念下进行,从而为侵略战争构建合法性叙事;第二是记录军功战果,侵华日军和随军而来的日本侨民与石碑合影,照片可以寄回日本,以此煽动日本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第三是为书写作战部队军史或日本在华侨史提供素材。

北青报:题写碑文的“早川止”具有哪些背景?

崔金柱:早川止1882年生于日本福冈,1903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翌年任陆军步兵少尉,之后累有升迁,至1930年晋升陆军步兵大佐,任福冈联队区司令官,1932年任步兵第31联队长,1934年8月1日晋升陆军少将,同年8月30日被编入预备役,1935年3月10日死。

北青报:碑文中的“古北口居留民會”是什么组织?

崔金柱:日语“居留民”就是侨民的意思。《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与其他列强同等的在华特权,如治外法权、租界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为经商、传教、办报、留学等目的来到中国,成为在华日本居留民,这些日侨在中国各地建立的侨民组织就是居留民会。这些日侨组织在战时和占领时期,是协助日军行动的外围力量。

北青报:落款中“正五位 勳三等 功四级”代表什么?

崔金柱: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原王朝影响,有一套完整的叙爵叙勋叙位制度,至今仍在施行。“位”对应各种官职,按照明治时期《叙位条例》的规定,从四位以上由天皇亲授,正五位以下则通过大臣批准授予,授予对象包括官僚、企业家、文化人以及军人等各界人士,正五位授予军人时,一般针对少将军衔者。“勋”一般指授予勋章,日本的勋章种类繁多,此处“勳三等”是其中一种。“功”指给予立功军人的荣誉,一般配合授勋,此处“功四级”一般授予战前日本佐级军官。

北青报:您认为此碑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崔金柱:1933年3月长城抗战在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沿线多地爆发,同年5月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冀东地区被划定为非武装区,日军退回长城以北。此碑由日本在古北口侨民组织立于1934年2月11日,其位置和碑文首先为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又企图用军事手段侵占中国华北的历史事实提供了实物证据。其次,碑文内容也反映出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军事侵略之外,非常注重宣传引导和思想控制,通过所谓“掩八紘為宇”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口号,煽动日本民众支持战争,并试图构建侵华战争的正当性叙事。从此碑文内容也能一瞥二战前日本官方精心打造的战争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青年地标 | 丰台这个“村”缘何吸引众多海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战新罪证史料公布
人民日报 2025-08-15
日军沙厂村营房纳入文物普查线索 北京有望再增侵华日军新罪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抗战就在我身边 | 重访交道口北头条谢振平被捕旧地
北京青年报 2025-07-21
侵华日军口述罪证视频曝光 七三一部队原队员:我解剖过300个人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7
战地寻踪 |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战地寻踪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被遮蔽的历史,为何必须被重新打捞?《毒气战:日军在华暴行调查》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