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北大“烽火传薪”专题展 回望北大抗战时期的文脉与担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9 10:08

八十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今天北大用这么一个专题展,纪念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我很乐意参与。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校史馆均处边缘位置,人员及经费都很有限。但我经常提及,对于访客来说,燕园里最适合流连忘返的地方,一是未名湖,二是校史馆——图书馆和办公楼当然也很好,但不对外开放。当然,这也与现代中国史上北大的特殊地位有关。

这几年,原本边缘的北大校史馆不甘寂寞,奋发图强,除了经营好常设展,还利用首层展厅,不时精心策划各种专题展。这回的“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因其并非只是“应景”,而是基于新的历史观,让展览呈现新面貌。

最关键的变化是,由传统的八年抗战,改为如今国家统一界定的十四年抗战(1931—1945),这样一来,谈论抗战中的北大,就不限于“西南联大叙事”了。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此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时期,北大师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一边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一边从事专深的学术研究,如此兼及坚毅、果敢与活泼,放在整个现代中国政治史、教育史、学术史上看,都是十分难得的。在我心目中,1931—1937年乃是北大的黄金时代。如今补上这一块拼图,关系重大。

第一部分“勇立潮头,丹心践志”讲述从“九·一八”到“一二·九”,北大师生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第二部分“烽途南迁,薪火传续”介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一,集合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旗帜下,“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这两部分此前北大校史馆多有积累,这回策展又很用心,图片及资料充实。但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两部分的内容相对稳定,很难变出新花样,故新鲜感不足。

比较好看的是第三部分“学志弥坚,文脉不辍”,因其带入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北大,把它与西南联大时期的北大相关联,比较好地诠释了何为“文脉”,以及如何“不辍”。办好大学不容易,名师、经费以及稳定的教学秩序,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下展开论述,则蒋梦麟正式出任北大校长后,明确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以及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合作,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新建图书馆及地质馆,聘请众多名教授,加强教学与科研,推动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诞生,是值得正面肯定甚至大力表彰的。这就提醒我们“大学”这一机构的特殊性,谈论其历史与人物,必须兼及政治史与教育史,评价方才公允。

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北大,学术风气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我当年编《北大旧事》以及撰写《老北大的故事》,对此多有领悟。这回特别注意1936年秋季北京大学特别演讲表,除了老舍《闲话创作》、张彭春《英国大学与中国大学之比较观》,余下都是外国学者的讲座,而演讲地点无一例外都是二院大讲堂。1937年5月丹麦理论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在北大讲学的那张著名合影,以及现场板书的照片,也都发生在二院大讲堂。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惊奇,因为从京师大学堂开始,这座如今一息尚存的原和嘉公主府大殿,见证了这所名校的沉浮兴衰,以及无数杰出人士的精彩表演。也正因此,这两年我一直呼吁采取适当方式,保护且活化此十分难得的古建。

展览不同于著作,除了学术立场、布展思路,还有呈现方式,那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观展效果而言,图片及实物,往往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涉及西南联大部分,因近二十年多有展出,大家都比较熟悉。我感到欣喜的是,北大此专题展依旧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比如周培源在西郊住处,骑自养的枣红马前往联大上课的照片,还有算学系江泽涵教授与同事及三个孩子的合影,效果都很好。可惜众多照片中,缺了1946年5月3日拍摄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师生离开昆明前的合影。抗战时期的图片很少这么清晰的,众多中文系名师神采奕奕,很容易辨认,而此照片的提供者是我在中山大学念硕士生时的导师吴宏聪先生,他当年是联大中文系助教,负责通知大家来拍照。二十多年前,我曾撰写《吴宏聪与西南联大的故事——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0日),并遵师嘱,将此照片送给了北大校史馆。

展览中最让我惊艳的是,1942年初版的胡适在美国华盛顿的英文演讲集《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China, Too, Is Fighting to Defend a Way Of Life)。这书我听说过,想当然以为是小册子,没想到竟然是八开本的大书,且印制这么精美。虽然奉命出使美国,但胡适理论上还是北大教授,放在此展,没有任何违碍。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玻璃柜里陈列的那些文件、手迹、图书等,基本上都是复制品。其实,既然是北大档案馆及图书馆的藏品,完全可以放实物——那是对参观者的信任与尊重。

(此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于8月15日在北大校史馆“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开幕式的致辞)

供图/陈平原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观展|“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专题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专题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地质学者李晨阳:守护兵马司9号院 是我的执着与担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5
通州也有纪念抗战英烈的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6
活动|重走西南联大路2024:川滇支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1
赏读|《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口述”与文脉的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2
六条定制路线、多个校内博物馆假期开放 北大推出寒假研学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250余件展品再现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历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