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肺”是终末期肺病患者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如果能将患者的病肺变“废”为宝,将大大缓解患者苦等供肺的困境。1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为一名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实施自体肺移植手术。1月21日检查显示,53岁的周先生肺功能恢复良好,可以出院了。据了解,本次自体肺移植技术的成功运用为湖北省首次报道。
肺癌入侵 中年男子陷入呼吸困境
两个月前,家住湖北孝感的周先生出现持续胸闷、间歇咳嗽,得了一场流感后更是觉得呼吸困难,当地诊断为右主支气管占位。对症用药效果甚微,周先生来到协和医院胸外科接受系统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全长均受到肿瘤侵犯,病理诊断为腺样囊性癌。
“要把各科室专家都集合起来,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王思桦教授团队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与胸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右侧病肺会累及全肺,最终患者肺功能会越来越差。”廖永德介绍,放化疗对该患者肿瘤类型不敏感,呼吸内镜治疗无法根治,显然手术是势在必行。但是,传统切除手术将导致单侧肺呼吸,“癌细胞是切除了,但是呼吸将大大受限,生活质量堪忧。”廖永德教授说。
可否采取自体移植技术?这个念头在王思桦教授心里萌发。自体肺移植手术是一项国际新兴手术,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具备资质的医院开展。王思桦教授介绍,该手术的优势在于既能清除癌细胞,又能保留组织与功能,让患者回归自由呼吸。这项手术在湖北未见报道,医患双方沟通决定联手“闯关”。
变“肺”为宝 自体肺移植“一举两得”
自体肺移植手术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配合及术后管理团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二十余名医护反复评估讨论、多次手术模拟。1月9日,在廖永德的指导下,王思桦、童松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进入战斗状态。上午9时,打开胸腔,完全取出右侧病损肺部,在肺灌注液的保护下,将癌变部分切除干净,将留下来的健康的“边角余料”精心修剪,重组吻合,再植回患者胸腔,进行气管、血管的重建缝合……
手术历时6小时,一系列精密操作一气呵成。打破术后进ICU的常规,患者术后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一周后复查显示,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1月21日患者接受呼吸内镜复查显示,各项指标正常。至此,协和医院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既能切除癌细胞延续生命,又能解决呼吸难题提高生活质量,此举对患者来说是‘一举两得’。”王思桦教授介绍,把病变部分取出、完整切除病灶,是改造重造病肺、变“肺”为宝的第一步;将修整好的肺部植回患者体内,重新建构患者的肺功能是第二步;第三步是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康复训练,就能够不断提升肺功能。
王思桦教授表示,相比于异体肺移植,自体肺移植的患者只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凝药,不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生活质量可得到保证。
文/罗岚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