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口村民坚守82年为53名无名烈士祭祀 “全家福”被中国抗战纪念馆收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5 16:35

微信图片_20240805151802.png

山东省龙口市丰仪店村村民,82年间,每年都自发为53位无名烈士祭祀,还定制一张烈士的集体画像,并和绘画合影,拍下巨幅“全家福”,这张巨幅“全家福”如今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9月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丰仪店村党支部书记慕泉欣。他表示,这53位烈士没有留下任何档案信息,也无人知晓他们姓甚名谁。村民们这样做的初衷,也只是希望这些烈士“有家可回”。

敬祭抗日无名烈士已延续 82 年“要让他们有个家”

在山东省丰仪店村,有一个代代流传的故事。历经80多年、上下几代人,每一代村民都会细心记录下这段故事的每一个细节:1942年3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在黄县(今龙口市)丰仪店村南阻击日军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战斗。13 团“钢八连”在引诱日军进入伏击圈时被日军围,牺牲了 53名干部战士。

丰仪店村党支部书记慕泉欣告诉北青报记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始终没能查清这些烈士的信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档案,更无人知晓他们姓甚名谁,只有一串队伍番号。

慕泉欣说,战斗结束后,丰仪店村的百姓们自发地参与了运送伤员、打扫战场和掩埋烈士工作。看到年轻战士在食不饱腹的情况下战斗,老百姓受到极大的震撼。战斗结束后,村民们会在清明节为烈士填土扫墓、正月十五为烈士送灯、春节用胶东特有的祭奠方式为烈士上供,把烈士们当成丰仪店村村民的亲人来对待。而这个传统,自82年前,延续至今。

幕泉欣告诉北青报记者,1956年,烈士们迁葬至龙口市烈士陵园后,村里又自发形成了一个新规矩,每年3月30日的战斗纪念日,村党支部和村民都要一起前往烈士陵园,举行集体祭奠仪式,为 53 位抗日无名烈士逐一敬献花束、祭扫墓碑。

丰仪店村一共有400余户人家,慕泉欣介绍,每次自发参与的超150户。

另外,龙口市红色文化挖掘、传播志愿者张大琪向北青报记者介绍,在丰仪店村里,有一户特殊的村民慕泉利一家,他家中接续供奉“钢八连”抗日无名烈士牌位,一直持续了77年。

张大琪说,按照胶东习俗,为了让逝世的亲人“回家”,每年春节要在家中摆放逝者的照片或牌位,同时上贡馒头、菜、水果等食品。“不要让烈士们成为孤魂野鬼,要让他们有个家。这是慕泉利、慕香布父子俩一直说的。”张大琪说,这对父子一直保持这份传统,直至相继去世。

不知烈士样貌 画家找家人朋友摆造型反复修改

“烈士长什么样?家在何处?牺牲的时候是多大年纪?”几代丰仪店村村民的脑海里一直存在这样一些疑问。为烈士造像或画像,成了村民们多年来的心愿。

2020年,吉林省工艺美术书画家崔宁了解到丰仪店村父老乡亲的心愿后,志愿承担起为53位无名英雄创作集体画像的任务。三年间,崔宁接连创作了三幅国画作品。第一幅《不朽的英灵》以慕泉利父子为主要人物,体现百姓祭拜英烈的情怀;第二幅《血战丰仪店》体现战斗的惨烈悲壮;而第三幅《青春祭》则是想象战斗胜利后,53位烈士欢喜庆祝的场面。

“根据走访老一辈,这些烈士里最大的应该20多岁,最小的不过十五六岁,如果你真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最希望看到的应该就是他们灿烂的笑容、朝气蓬勃的面孔了。”崔宁告诉北青报记者,过去以英烈为主题的作品大都庄严肃穆,略显呆板,为了努力捕捉烈士们的鲜活与灵动,创作时,她着力凸显英烈们阳光灿烂的一面。

但烈士们生前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念,不知姓名,也不知他们亲属的相貌,没有创作参考素材成了崔宁创作路上最大的难题。

崔宁告诉北青报记者,退休前她在吉林生活,是一名警察,退休后为了照顾父母,便搬迁到龙口市居住。她的家距丰仪店村40多公里,去一趟需要一小时,为了创作,崔宁多次往返,“龙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很荣幸能为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作为一名退休警察,我对军人情怀也很有共鸣。”

其间,她采访了许多村民,还多次前往战斗遗址与烈士陵园,想象烈士们英勇无畏上阵杀敌的场面。

要刻画出53张各有特点的面孔并不容易,由于人数众多,每个人的衣着相近,崔宁坦言,“这很容易画得重复。”创作时,崔宁常常找家人朋友们帮忙摆造型作为参考。最终历时一年多,崔宁创作出《青春祭》,用画面定格了英烈们的青春:远处的山坡上映山红绽放,狼烟尚未消散,打了胜仗的战士们有的站着,有的单膝跪地,有的神态板正,有的则喜悦一些。

村民与53位抗日无名烈士合影被博物馆收藏 实现跨时空团聚

“我们村里的老百姓80多年来一直在祭祀烈士们,已经把他们视为家人,这种情感已经融入血液中。”慕泉欣告诉北青报记者,2023年3月30日,在龙口市烈士陵园里,他带领父老乡亲与《青春祭》合影,合影下方是所有参与合影村民们的签名。

签名的提议来自当时93岁的村民慕香全,战斗发生时,他年仅8岁,是目前丰仪店村唯一一名曾见证过这场战斗且还在世的老人。

“我今年能来看看这些烈士,明年不一定能来了。”慕香全提出照完“全家福”后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受其启发,许多老人纷纷表示赞同。照片洗出来之后,参与合影的村民们逐一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这张高约1米8、宽约1米1的巨幅“全家福”中,丰仪店村民们与 53 位无名烈士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团聚”。而今年8月30日,这张巨幅“全家福”也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这53位烈士,他们姓名没有留下,形象也没有留下,但是他们的精神留下来了,我们的画家又帮我们恢复了他们的形象,让我们想念他们的样子,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非常重要。这53位烈士是我们抗战期间牺牲的千千万万英烈的代表。”在捐赠活动现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说。

村里想为53位无名烈士寻亲 “越找心里越难受”

“挖掘性抢救难度很大,我们越找心里越难受。”慕泉欣介绍,今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5周年,缅怀抗日先烈丰功伟绩,丰仪店村“两委”启动了为丰仪店战斗牺牲的53名抗日无名先烈开展“为抗日无名先烈寻找英名”和“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活动,寻访团队成员包括对军事、地方历史有研究的退休干部以及许多热心群众。

慕泉欣说,由于53位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身份信息,寻亲变得尤为艰难。为了搜集烈士信息,寻访团队走访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与周边村落,翻阅军事资料、地方志等文献,询问曾参与过战斗、如今还在世的老人。“有的老人说曾有烈士家属来找过。”据慕泉欣介绍,也有很多民间热心人送来爷爷辈的老书与资料。

慕泉欣坦言,寻亲过程往往要和时间赛跑,“我们在抢救性地挖掘中,越往后越难,能提供信息的人都很难找。”亲历过战斗且还在世的老人们都年事已高,曾有位老人以前对战斗描述得很详细,但如今98岁的他却表示什么都不记得了。据寻访团队成员透露,截至目前,已经确认了7位烈士的身份,其中6人已无亲属在世,仅剩一人有一位侄女还健在。“越找心里越难受,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有的家中有父母、兄弟姊妹,但都去世了。”慕泉欣说。

文/实习生 章文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李涛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烈士墓中发现深埋82年的女孩照片 被烈士“紧握”82年的她 你还好吗?
扬子晚报 2024-04-29
南京高淳一家三代人守护烈士墓77年:将抗日英烈精神传承下去
扬子晚报 2022-09-30
沿路“裹粮”撒火种 觉醒年代播赤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