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等问题突出 京津冀三法院联合探索未成年人融合保护特色工作机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17:43

近两年,涉未成年人案件反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家庭监护缺失、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等问题凸显,新的案件类型及新问题不断涌现,亟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合力。5月30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北京三中院举行“协同发展、共筑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合新闻发布会,三家法院探索建立健全未成年人融合保护的特色工作机制,包括创建跨地域资源共享机制、拓展跨审级联席研究机制等。

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等问题凸显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发布会上,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海虹介绍,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工作,关系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近两年,从案件审理情况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家庭监护缺失、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凸显,新的案件类型(如涉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及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亟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合力。

2018年2月,北京三中院正式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到2022年2月下旬,该庭从最初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发展到全面受理涉少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成为北京法院在未审条线试行三审合一改革的先行法院。北京三中院未审庭2023年新收案件194件,审结195件;2024年至5月24日止新收涉未成年人案件87件,旧存12件,结案59件。

另据天津市三中院副院长殷元庆介绍,今年2月,该院基于涉少案件普遍具有与家事纠纷紧密相连的特点,遵循少年、家事审判融合发展新路径,2023年6月在民一庭设立少年家事合议庭,集中审理包括涉少纠纷在内的婚姻家庭、继承等案件,一年来,少审家事合议庭已集中审理近百件涉少案件。

而雄安法院自2019年挂牌以来,两级法院均挂牌成立少年审判庭,由刑事、民事、行政法官组成较为固定的专门合议庭,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络、主管领导直接指挥的工作机制。近三年,两级法院共为31件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封存犯罪记录,对15件案件的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回访帮教、心理疏导等延伸工作。

跨地域资源共享、跨审级联席研究 京津冀三法院探索未成年人融合保护特色工作机制

为促进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北京三中院还积极探索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领域,在天津三中院、雄安中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通过在资源、成果、经验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拓展京津冀三地中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开创跨地域保护的新局面。

为建立健全未成年人融合保护的特色工作机制,北京三中院联合天津三中院、雄安中院创建跨地域资源共享机制,根据辖区地域特点,组织建立法治教育宣传资源库,分设课件库、案例库等,实现多种优质资源多院共享。

其次,拓展跨审级联席研究机制,就疑难复杂类案法律适用等问题开展跨审级联席研究,与多个法院就审理思路、裁判标准和司法理念进行深入交流,借助联席研究和疑难会商把统一法律适用做深做精做实。

再次,集成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与妇联、教委、公安机关等单位的协同合作,打造多维度少年保护创新模式,比如新建少年法庭及心理咨询室,探索开展亲情探望、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心理咨询等。 

最后,深耕专业化特色延伸机制,持续深化法治副校长机制,加强与学校等的常态化联系,贴合学校个性化法治需求提供法治教育服务计划。

会后,三家法院还举行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司法协作备忘录签订暨共建机制启动仪式,及京津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享专家库成员聘任仪式。

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机制 案件办理中重视未成年人心理疏导

为积极回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的新期待新需求,三地法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涉未成年人民生权益保障重点领域开展调研。比如就公益诉讼新类型案件召开跨审级法官会等,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深入调查、仔细研判,调研取得丰硕成果。围绕案件中反映出来的未成年人保护突出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制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及效果呈现的瓶颈问题,开展类案调查研究,深挖问题根源,发现症结即向责任单位及时提出司法建议。

此外,三地法院也坚持目标导向,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效能。比如针对强奸、猥亵等性侵害犯罪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案件,及时跟进适用最新出台的性侵解释及意见,坚决依法严惩。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机制,在案件办理中重视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并进一步探索落实社会观护、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调查等未成年人特色审判机制。

在法治宣传教育上,三家法院也均展开了丰富的实践。其中,北京三中院未审庭从多方面丰富完善涉未成年人法治共建机制,“法护童行”品牌不断孵化培育。比如,在开学日、六一、宪法日等重要节点走进辖区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法治宣讲,录制“订单式”法治小视频;院领导担任法治副校长开讲法治课,深度参与法治教育工作,近年先后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20次、“法庭开放日”活动10次、组织普法公开课20余次;开展“沉浸式”模拟法庭和庭审观摩,寓教于“审”,让学生零距离学法;从社区街道到文化广场,深入街巷普及民法典及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官以展板授课式、辅导答疑式咨询讲解,将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实习生 韩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朱葳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如何运转
法治日报 2024-06-11
保护未成年人,“莫阿姨”有“莫字诀”
解放日报 2024-06-03
最高法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最高法: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最高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上升 三大问题尤为突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