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一样去思考 类脑智能如何打造AI“最强大脑”?
华西都市报 2024-03-06 14:37

新年伊始,多地开始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其中,“类脑智能”成为了热频词。但在热度之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探寻:何为类脑智能?类脑智能的产业化前景如何?商业化落地的路径在哪里?

3月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电子科技大学的实验室,看见仪器上字符跳动,一只黑白相间的机械手臂随之灵活地舒展关节,而操纵它的却是试验者的意念。

千百年来,人们观飞鸟让飞机翱翔碧空,观鱼群使潜艇纵横海底。如今,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终于立于镜前向自己的大脑学习,一只机械手像人一样握拳的背后,未来产业的浪潮已扑面而来。

“软类脑”

让人工智能像人类大脑一样运作

3月的成都春风已至,电子科技大学紧凑的实验室里,“隔空取物”这一充满幻想的词语正在变成现实。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委员、中国智能康复学会委员徐鹏教授带领的类脑智能科研组的博士们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白字符,旁边一只机械手紧紧握住水杯,平稳送往嘴边,而操纵它的却是人的意念。

类脑智能,又被称为神经形态计算,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让计算机软硬件实现信息高效处理。其中,对于模仿生物脑结构和神经机制的研究,或是用模型和算法来实现类脑的途径,通常被称为“软类脑”,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

人脑拥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数千甚至上万个神经突触和其他神经元相连接,规模庞大犹如银河中的繁星交织,造就了人类无与伦比的认知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结构层次模仿脑、器件层次逼近脑、智能层次超越脑的类脑智能。在这个领域,徐鹏和其团队就像是“捕梦手”——抓捕到每一个突触的跳动,都意味着为类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通过对脑功能的研究,我们对脑部情绪和脑疾病的原理掌握得更全面一些。”徐鹏说,他们团队对孤独症早期筛查,抑郁症、睡眠治疗的相关治疗体系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先试先行。这也是“中国脑计划”中的“理解脑、修复脑、模拟脑”三个方向的实际落地。当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经过治疗转入普通学校就读,当瘫痪多年的患者重新站起来迈出第一步……这些,都让类脑研究有了极具温度的表达。

“硬类脑”

全球首个动态视觉类脑芯片量产交付

在技术飞跃的今天,普通嵌入式芯片处理不了海量信息,而且必定会发热灼烧。这就需要处理信息的芯片实现低功耗、高算力,也就是不会发热、侧重于商业应用的类脑芯片类产品——“硬类脑”。

在成都高新区,成都时识科技有限公司的门头并不显眼,但大声争论的声音却此起彼伏,一个个指头大小的类脑芯片就在这些争论和画满字符的白板中“突出重围”。

时识科技的创始人乔宁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于2012年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做类脑智能领域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2月,他在瑞士苏黎世成立“SynSense时识科技”。从学者到CEO的身份转变,意味着乔宁研究的类脑技术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在察觉到中国脑类研究市场和发展空间后,乔宁将时识科技落户成都,先一步打开了硬类脑商业化应用空间。

2023年,时识科技的类脑视觉芯片Speck批量出货,成为世界上第一颗正在商业量产的动态视觉类脑芯片。此外,超低功耗类脑处理器Xylo已小批量送样,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1到10”

类脑芯片刚刚走到“3”

如果用“从1到10”的路程来类比“硬类脑”方向的发展进度,乔宁认为,类脑芯片的步伐才刚刚走到“3”。

“好像讲了好多年,但类脑产业真正大规模落地并没有实现。”乔宁说,算法优化、生态搭建、人才培养等问题都横亘在面前。比如,芯片的运算信息还得更加像脑,处理数据需要更快;行业还需从购置链、应用开发、产品维护等方面打造成熟生态;最关键的是,类脑智能需要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甚至得有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学科视角。

“类脑芯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最关键所在,还是要找到场景中需要用到该芯片的比较强的理由,要么是性能上,要么是成本上,一定得有明显优势。”乔宁说,因此,在他看来,类脑智能产业化其实才刚刚起步。要往前走,“市场应用+先进研发”的模式依旧需要时间的催化,但他坚信,10年内,这片蓝海就将卷起巨浪。

技术和资源储备

成都发展脑产业经济的两张王牌

类脑智能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技术,面向的是千亿级下游市场,如何链接两端是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研究员谢佳欣博士专注的问题,他所在的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让成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在脑智科学研究方面走在前列的城市之一。而“打前阵”的人,总会遇到更多问题。

“我们针对大脑认知障碍康复的科研成果样品,正进行工程化。类脑应用于智能家居的控制、无人操控等领域的嫁接将成为重点。”午饭时间,谢佳欣和同事讨论着项目推进情况,他们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发展脑科学和脑产业经济,成都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源储备。

“我们明白技术的革新是伟大的,但也清楚市场的需求是滞后的。”谢佳欣说,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类脑智能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重要原因。

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的中试平台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诞生。该研究院院长尧德中介绍,在底层数据收集分析上,研究院建立了云脑信息平台,可实现数据、算法、计算资源三方资源汇聚。中间层,科研技术成果和中试平台,可以为产业化成果转化提供方法论和设备仪器。当产品从实验室走出来,可以直接对接企业和机构实际应用。通过研究院的各方资源,未来将成都相关企业进行整合,“如果能带动一批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那这件事就很有意义了。”尧德中对此很有信心。

文/姚瑞鹏 马梦飞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下一代人工智能网络:类脑计算如何开启AI与HI深度融合新纪元?
第一财经 2025-01-21
中国科学家构建脑类器官模型 为研究人类大脑提供新窗口
澎湃新闻 2024-09-02
复旦大学成立脑机接口“国家队”
科技日报 2024-08-05
科幻小说场景走进现实!中国脑机接口发展提速
第一财经 2024-07-04
类脑计算机会成为AI时代的“宠儿”吗
科技日报 2024-06-27
新突破!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中国青年报 2024-05-30
“问天I”类脑计算机发布,已实现超过5亿神经元2500亿突触智能规模
澎湃新闻 2023-10-18
光谷自研脑机接口实现双向读写:不仅可读取大脑神经电信号 还可向大脑发送信号
武汉晚报 2023-08-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