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的《新闻联播》头条近14分钟,内容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据报道,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场会议规格极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主持会议。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出席会议。丁薛祥作总结讲话。
时隔五年
这是时隔五年之后,我国再度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上一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的时间是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当时,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1973年到2011年,中国先后召开过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2018年那次大会,在规格上超过了以往。
当时,有专家提出,那次大会涉及资源、生态和环境,涉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在规格、规模、影响上属于历史之最。
时隔五年之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度举行。
在现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据《新闻联播》画面显示,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
国务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新闻画面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等通过视频参会。
另外,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郑新聪、郑雁雄也在广东会场参加了会议。
重大转变
在现场,习近平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他还提到了几个“重大转变”——
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这些成就有数据支撑。
2018年,我国启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短短数年已成效显著。
我国是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在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1%以内。
此外,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土壤污染风险也得到基本管控。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环保故事、介绍中国环保经验。
在2021年和2022年,中国作为主席国,分两个阶段成功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尤为特别的是,COP15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系统的大会首次采用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主题。
最新判断
政知君还注意到,在五年前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时隔五年,习近平对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作了最新判断——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习近平强调,必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包括: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细节
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第一,“美丽中国”是此次大会的重要主题。在新华社的新闻稿中,“美丽中国”共出现了14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此次大会明确了一个重要时间点: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大会还有一个最新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第二,大会还提到,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人民日报》此前刊文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每个关键阶段、每个重要环节,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痛点难点,坚持动真碰硬。
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两轮督察全覆盖,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政知君注意到,从2015年底试点开始到现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经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六批移交问题的追责问责情况。
通报显示,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督察移交的135个责任追究问题共追责问责3035人,含厅级干部371人(其中正厅级干部9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09人(涉及厅级干部108人、处级干部576人。
国务院国资委和6家中央企业对督察移交的23个责任追究问题共追责问责336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3人、诫勉63人、其他处理90人。
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是第三轮督察开局之年。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董鑫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