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贸易打造的世界(第4版)》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5 07:00

2012年初,著名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托皮克(Steven Topik)在为畅销历史著作《贸易打造的世界》(The World That Traded Created)第3版撰写“结语”时,曾力排众议,强调“全球化”受到何等的夸大,可能会如何停摆或反转。彼时,国界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且必然变得无关紧要的论调,正四处可闻。而在两位作者完成该书第4版时,世界局势的发展无疑证实了他们当时的看法。

近日,《贸易打造的世界(第4版)》的中文版正式上市,彭慕兰在为新版所作序言中说道:“本书能得到读者青睐,初版问世以来二十年的世局演变帮了大忙。”随着不平等、粮食危机、能源转型、生态破坏等议题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这部以过去六百年全球各地发生的事件为焦点、以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创造为主题的通俗历史读物,更有益于大众读者回顾当今世界的纷乱来源,反思全球化进程的积累效应,继而探讨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畅销20余年更新至第4版,成为世界历史课、顶级商学院推荐教材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最初是由彭慕兰和托皮克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杂志《回顾》专栏(Looking Back)撰写的文章集结而成,以7个中心主题为纲,围绕着世界经济本质和形塑世界经济的因素有系统地进行编纂。自2000年初版以来,该书已畅销20余年,历3次增修再版,现包含7章92篇故事,各章内按主题和事件发生的年代编排。

书中首先探讨现代早期的市场,及其运作时所不可或缺的体制和准则;然后探讨暴力在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国家主导的压制行为、民间创新作为、海盗等“不法之徒”;第三章聚焦于咖啡、烟草、鸦片之类致瘾性商品,以及它们对于长程贸易的贡献;接着检视后来成为期货的各种商品,从寻常可见的马铃薯、玉米到黄金、白银、丝织品,从工业原料(如橡胶)到稀奇古怪的东西(如胭脂虫);第五章探讨运输工具改良对联结遥远市场、促进贸易的贡献;第六章思考现代世界经济的特色,例如金钱、度量衡、时间的标准化、贸易准则的诞生、企业等;最后一章探讨工业化过程及去工业化的几个事件。

其中既有生动简洁、可以个别阅读的短文,也有篇幅较长、更具综合性的文章,作者们希望“在地方与全球之间来回游走的过程中,每个局部的意义也得到充实”。阿肯色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芬雷认为,该书“既有针对特殊事件引人入胜的探讨,又有纵观全局的洞见,学生读来定然乐在其中”,“不管是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的世界历史课,这都是绝佳的指定阅读教材。”同时,它也早已成为哈佛、耶鲁等顶级商学院教师的推荐教材。

第一作者彭慕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13—2014年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是“加州学派”的领军人物,曾获世界历史学会最佳图书奖、费正清奖、汤因比奖,其著作《大分流》持续引发学界内外的热烈讨论。另一位作者史蒂文·托皮克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系教授,专长于拉美史、世界贸易史、咖啡经济史等领域。

该书看似轻松,却凝聚了作者们四十余年的研究精髓和不断反思。在彭慕兰看来,这本书的吸引力部分来自二位作者并非以“世界”历史学家甚或“全球化”历史学家的身份起家。他们最初都专攻特定地区——彭慕兰专攻东亚,托皮克专攻拉丁美洲,这使得他们充分相信地区的特殊性,即使地区外的联结越来越多。其宗旨就在于将从世界体系分析所得到的深刻见解与地方研究视角熔于一炉,开启新的讨论。

扩大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摒弃欧洲中心观和反帝国主义观

该书扬弃以欧洲为中心的目的论,即欧洲人是首要推动者,其他人只能被动响应;主张世界经济存在已久,其他地区的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欧洲人所拥有的优势,往往既来自经济的早一步发展,也来自运用暴力或运气。欧洲直到其历史的后期才明显享有生产技术上的优势,欧洲是否曾拥有独一无二的高创新精神或高社会适应能力,仍有待商榷。”

与此同时,无知的反帝国主义观也为作者们所拒斥:“欧洲人和北美人既非特别天赋异禀,也非特别邪恶。我们不单单锁定在欧洲人与其他地方的贸易,或锁定某一地区,而是检视多个地区和这些地区间的互动。我们所要讲述的是世界经济创造过程中的盛衰消长,而且这世界经济的创造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参与,而非从头至尾出于同一个经济体或出于资本之手。贸易准则的缔造、知识与目标上的差异、政治与经济的相连关系、社会组织、文化,我们全纳入关照。”

在第4版的写作中,上述关照一以贯之,并进一步扩大了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增添了10篇新文章,和1篇涵盖全球且经过大幅修订的文章,并较小幅度地修订了其他文章,再次更新了“结语”。总体增修篇幅达15万字。新文章涉及不少热门话题,如烟草、罪恶税、现代早期探险家、侨商、勤劳革命、谷物全球化、稀土等。这些故事表明,更大范围的贸易和全球变迁继续在上演。

不平等、文化和自然束缚凸显,着手了解并改变世界有利无害

“今日的世界是个立即满足、即刻通信、风潮短暂、流行歌手一夜成名的世界,是鼓吹‘形象即是一切’的广告大行其道的世界……”作者们认定,“即使在后现代时期,世人除了会想了解这个更刺激、更繁忙而瞬息万变的世界,也会想了解支持社会、经济变迁但隐而不显、演变缓慢的重要结构,以及大时代环境中的循环变化。”

虽然不少人反对“全球化”,但“全球化”的意涵依旧颇具争议。该书无意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却可以通过检视跨地区往来日益密切的现象,至少厘清关于全球化的一些谬误。首先,全球化的过程并非一直由经济主导,政治、文化因素时常扮演着主要角色;其次,它对政权的影响相当复杂,且不明朗,国家的力量既未不可阻挡地扩张,也未真正萎缩;再次,“全球化”不是单向的“西化”,更不是“美国化”,飞速且彻底的文化融合令“西方”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成了问题。

自1492年以来,全球化的积累效应已使今日世界与彼时迥异,人口大幅增长,预期寿命翻倍,由此人均消耗量急剧增加,每个人对环境的冲击,令地球上无一处能免于人类喧嚣的侵扰。自然万物与人类财产的分界正逐渐泯灭,新型财产权的创造成了利益和冲突的新的重要源头。看似不可阻挡的商品化势头,令不平等、文化和自然这三大问题成了世界经济的首要束缚和挑战。

要想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除了要考虑市场经济,也应将道德经济纳入考量,也就是应考虑到什么是人们眼中正当的事,考虑到影响人们评判货物、劳力之价值的文化倾向”。长期来看,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乃毋庸置疑;各地的文化往往是以出人意表的方式在影响经济;而人们也已重新发现,一度快要完全臣服于人类需求与技能的“自然”,其实一直都在舞台上。

诚如作者在全书结尾所言:“贸易所打造的世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只能耐心等着瞧。但消极等待事态自行发展,并不可取。或许,着手了解世界和着手改变世界有利无害。”

文/文景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坚持合作共赢 推动经济全球化
人民日报 2024-08-15
观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企业如何出海?
澎湃新闻 2024-06-26
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人民日报 2024-02-07
倡导平等有序的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全球化
求是网 2024-01-25
WTO报告:“再全球化”是解决全球挑战更有效的方法
第一财经 2023-11-16
李东生出席夏季达沃斯:企业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9
历史|从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中 看见全球化的历史起点
理想国 2023-01-29
新知|贸易打造的世界
文景 2022-1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