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印度《误杀》神在哪?
中国电影资料馆 2022-04-21 09:00

后知后觉直到今天才在电影院里观看了这部闻名已久的印度“神作”,因为先看了中版《误杀》对剧情了然,对《误杀瞒天记》原创剧本的“神”就没什么感觉了。对比中印两版,笔者觉得印版最神的还是编剧、导演对观众情绪的引领与把控,在已知剧情的情况下,笔者还是被影片牢牢牵着鼻子走到最后一分钟。不仅《误杀瞒天记》如此,《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在全球为印度电影杀出知名度的几部,其实都有着非常卓越的对观众的情绪把控力。

慢入,后劲十足

第一直观感受,《误杀瞒天记》比中版情绪节奏要更舒展。从一开篇汽车行进到大山里的小镇,新警察到新警局上班,在警局里看到了男主角,然后进入男主角的视角开始讲述男主角的故事,说实在的,如果按照现在剧作书的标准,这些都是“闲笔”,都应该剪掉,直接进入第一主人公的故事与动作,事实上我们中国版的改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就是我们的剧作书是谁的标准?我自己也翻译过不少所谓的“剧作圣经”,知道一点内里行情,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剧作书大约都是美国出版翻译过来的,这些书里的剧作原则与标准无一例外都是美国电影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所说要依从遵守的节奏也是美国电影的节奏,更确切地说是70年代以后现代美国电影的节奏。以前我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直到我看到印度电影的时候,尤其是印度商业类型片的时候,我发现它们的节奏跟美国电影不一样,但我看起来也很舒服,仅以上面所举的几部印度片来说,它们的节奏甚至让我觉得比现在很多美国电影都要流畅都要让我觉得舒服,这起码说明,这世界上不只有一种标准。

具体来说,印版《误杀》的舒展节奏主要来自第一幕,有大段的如涓流汇聚潺潺连绵地铺陈,有点像古典时期的比利·怀德、弗兰克·卡普拉。较长的舒展的呈示(establishment)段落慢条斯理地讲述一个社区,讲述一个人对待身边人与事的态度,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说是闲笔也不闲,为了让你足够了解这个故事的前提,了解这个人物对待世界的态度,而这些行为逻辑将深刻地影响他在之后的事件中的反应,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呈示段落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你和那个人物熟悉(similar)起来,建立情感联系,然后他所经历的一切就能牵动你的情感情绪。

70年代现代美国电影尤其是进入到全球化高概念电影时期后,第一幕静水无波的呈示段落几乎被拿走,要求人物一开始就在危机和矛盾中展现自我。这样的好处是第一幕先声夺人可以对慢入式电影形成降维打击,非常匹配美国电影的全球化行销策略。毕竟,美国电影行销全球靠的是高概念高成本高制作,人物故事不够本土化恰恰是他们的短板,他们当然要扬长避短。我们抄他们第一幕的节奏好像并不明智,反而是在扬短避长。

疫情前,我国导演在创作与思考中其实都已经在有意识地寻找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故事,记得那年“新力量论坛”上导演宁浩、《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徐磊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事。所谓中国故事除了内容之外,讲述的方式讲述的节奏其实也应该是中国式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讲述此地的故事,其实对于笔下的人物镜头下的风物对本土观众的吸引可以多一点信心,也许真的不用这么赶,不必像迈克尔·贝那样,一切人物情节都只是爆炸场面的垫场,何况我们本来也没那么多爆炸场面,所以,何必赶呢。

爽片,超越道德

印版《误杀》用了足够的篇幅来呈现男主角跟坏警察结下梁子,跟中版比起来,印版男主人公在与警察的对抗中更加勇敢而主动,所以实际上中印两版《误杀》的主题并不一样,中版是为家庭而战,印版看似为家庭,实际是对强权的反抗,片中也用好几处台词来强调:“没有对错,唯有反抗”。印版《误杀》用较长的第一幕定下了反抗强权的调子,而其后的案件只是这种反抗的延续,直到最后这种反抗还在继续,新来的警察威胁男主人公:“找到尸体,你就死定了”,而这时抛出全片的最强包袱,主人公将尸体就藏在新落成的警局里,以对强权反抗的最强音结束全片。

这里最容易看出中印差别,抛开具体国情、审查制度不同,就只说中国观众对电影中人物的道德要求显然更高。中印《误杀》一个很大的改编不同在于死者的罪过:中版被误杀的富二代的罪过明显大于印版,他奸污了男主女儿还录下视频并不断要挟她闯入她家中还肆意施暴;印版中他只是在卫生间偷拍了男主女儿洗澡的视频,既没有传播也并没来得及对男主女儿、男主妻子施暴就被杀死。按照罪与罚的关系,印版属于防卫过当,死者确实有错在先但罪不至死。

两版男主人公对待自己犯罪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中版一直在反省,而且最终他也受到了责罚,他的朋友不再相信他,小女儿改分数学会了撒谎,即使他逃脱了法律他也逃脱不了道德的惩罚;而印版男主人公将一切视为反抗合理化之后,似乎并没有太多良心上的自责。这体现了中印类型片的民族性差异,我们中国还是很注重道德审判,罪与罚要匹配适度,而印度片更注重的是情绪的宣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盛产“大爽片”的原因吧。

简单,更有力量

印版《误杀》的剧作技巧其实不多,就是先抑后扬,但就是这样一个技巧一以贯之,简单,但力量集中,效果惊人。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就是你眼见菜鸟一步步褪去伪装,原来他就是“王者”。故事的核心魅力不是像经典欧洲推理片、日本推理片那样营造一个完美犯罪,然后再以更高的智商去破解它,《误杀》最厉害之处就是在于它一开始给你看的就是一个非常业余的犯罪,一个家庭妇女和两个女孩毫无准备与设计地夯死了一个富家子,然后没脑子地就埋在自家花园地里,家里老公回来了也没觉得特别厉害的样子,然后一家子跟纸糊灯笼似的把这事摺了过去,但看男主老婆一被警察问话就恨不得全招的怂样,你也不知道这一家子能扛多久。

强者只是供观众欣赏,弱者才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印版《误杀》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而且是彻彻底底。中版《误杀》中男主老婆是谭卓演的,给这个角色增加了一些力量,起码敢跟陈冲演的女警司对眼吆喝了;印版中男主老婆一直就是娇花,楚楚可怜,这让人更为担心男主一方,男主再强,也拖不动一家子BUG。虽然,观众也知道男主一家杀了埋了女警司的儿子不算全然无辜,但看着坏警察对着三个女性拳打脚踢,正义已经不重要了,弱者的反抗占据了绝对正义。

在印度电影里,情绪、观众的情绪、将观众的情绪捆绑在人物的情绪上,是最重要的法宝,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在我们一些老导演如谢晋导演的作品中也曾得到精妙地运用,现在的导演更愿意在叙事结构复杂化、视听技巧的升级下功夫,把控观众情绪的能力倒不进反退了。招不怕老,有用就行,什么高超的技巧最关键还得诉诸于观众的情感与情绪才是王道。

文:周舟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