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博士书记” 准备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帮村民致富
华西都市报 2021-12-23 09:35

12月21日,冬至。巴中市平昌县金宝街道石庙村,一个月前种下地的羊肚菌已经生出了菌丝。

平昌县勤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炳凌对来年满怀憧憬,此前他种过一次羊肚菌,但产量太低效益不佳准备放弃,“现在李书记来了,我们要大干一场。”

潘炳凌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四川省农科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李小林。今年35岁的李小林,是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是四川大学与泸州老窖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现任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副主任。

食用菌是李小林的主攻方向。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大凉山腹地,与会东县联合打造四川首个“松露产业科技示范园”。今年8月,他以第一书记身份转战大巴山。未来两年,他要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巴中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博士书记进村了

“石庙村是个有灵气的地方,我编了个顺口溜:‘鸡鸣猪叫鱼儿跳,茶香菌鲜花果笑,家家坐地收现钱,户户几代都团圆。’”石庙村支部书记、主任王德文说。茶香、菌鲜分别指村里的茶叶和食用菌产业。

村里的专合社去年引进种植了3亩羊肚菌。“之前菌种和营养袋质量欠佳,气候异常,产量起不来,收益很不理想。”专合社负责人潘炳凌直摇头。

今年8月,李小林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石庙村报到。听说这个外表清秀的年轻人是学农的博士,而且其研究方向正是食用菌,村干部和村民们远远迎上去,激动得仿佛遇到了救星。

李小林下到田间地头,仔细调查之后得出了结论:去年种子下地太早,刚出幼菇就碰到低温,而且当地土质不大适合,需要调整。潘炳凌听后直竖大拇指,“信心又回来了”。

11月中旬,根据李小林的建议,专合社组织人手加紧下种,甚至挑灯夜战,一袋袋菌种下地,也种下了石庙村来年的希望。

短短4个月获得村民信任

今年6月,省农科院的定点帮扶县调整为巴中市平昌县,采用“村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模式,为石庙村和八庙村各提供价值10万元以上的羊肚菌菌种和营养袋,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产业。

“李书记人虽年轻,对我们都和和气气的,没有‘博士’架子。”四个月相处下来,村民们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

此前,李小林多次以专家身份,到凉山州木里县等地作技术指导,“每次不会待太久,就像‘做客’。”李小林说,到了石庙村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我来这里不是做客的,我就是石庙村人,传授技术的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资源、项目、资金等引进来。”

在田间书写优秀论文

“羊肚菌种植经济效益不错,按亩产鲜品400斤计算,一亩地毛收入可达3.2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在2万元以上。但羊肚菌对土壤和气候有特殊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难以实现预期的收成。”李小林说。

在省农科院带动下,平昌县、通江县羊肚菌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超万亩。一些农户甚至放弃传统的段木银耳培植,改种羊肚菌。李小林对这一现象表示忧虑,他特别忠告:“不能忽视风险因素,必须尊重科学,切忌头脑发热和冒进。”为了增强石庙村抗风险能力,李小林与村委反复论证,制定了下一个5年规划:引进优质香菇10万棒,发展羊肚菌10亩,种植林下(李树)毛木耳5万袋,在茶叶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综合年产值150万元以上。

“村民们对我越信任,我的压力就越大。”李小林坦言,作为省农科院派驻巴中唯一的食用菌专家,可能还会面临更繁重的任务,“在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时,愿意用我的专业知识,助力巴中市的食用菌产业,如有需要,我会第一时间上。”

文/谢颖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小伙种不出菇网上求助 对话提供帮助的宜昌农科院专家:会继续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3
“留守村”走出新农人:羊肚菌撑开高原硒都“致富伞”
中国新闻网 2022-11-06
海归回乡致力农业 多地种菌类万余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07
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
新华社 2021-06-29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新华社 2020-11-25
80后幼师返乡做农民 “拜师学艺” 探路食用菌产业助农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0-07-24
视窗|山东夏津:“蘑菇匠”托起致富新希望
新华社 2020-05-23
辽宁:400余名“农”专家助力产业脱贫
新华网 2019-12-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