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被流动家庭忽略的幼儿早教 他们想让2600万孩子受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1 20:24

早教,对于现代育儿家庭来说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生命的前一千天,从营养健康、智力发育、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关键时期。

据统计,我国尚有2637万0-3岁流动及留守儿童,因家庭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时间少、对儿童早期发展不重视等原因,无法获得早期亲子教育机会。

在北京,更是有大量流动人口,他们的早教又是如何做起?一个名为活力社区的社会公益组织探索的一套体系,或许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样本。 

一个打工家庭全职妈妈的困惑与改变 

北京朝阳区的金盏地区位于市区与副中心之间,多年来这里都是打工者的聚集地。

远离车水马龙的城市核心区,冬天的金盏西村户外的人不多,给人感觉格外的冷,在这片低矮的城中村里,有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院子,门前写着四个大字“活力社区”。

随着律动音乐的开始,八名2到3岁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挥舞着手臂,随着节奏跳动起来。天气很冷,孩子们的小脸被冻得红扑扑的,不过,有的孩子能够跟着节奏舞蹈,有的则显得很生硬,自顾自在音乐声中乱走。律动音乐结束后,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进到活动室活动,另一部分则进入亲子教室上课。

这个院子有两层,一层有办公室、自由活动室、亲子教室、绘本阅读室等,二层的房间还都是租户,这些房间挡住了阳光,让院子显得更加阴冷。二层租户们平时白天外出打工,鲜少能在这个时间段感受到“活力社区”里孩子们带来的活力。

活力社区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益组织,致力于为流动与留守儿童创造安全、有爱且有益的成长环境。2011年开始,活力社区探索低门槛、见效快、高赋能的亲子服务模式,在十多年的公益活动中,他们发现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在0-3岁年龄段的资源空白,于是将关注点集中在了0-3岁的早教活动上。

“拔萝卜,拔萝卜,拔……拔……拔……”自由活动室里,32岁的小芳正组织其他家长和孩子学习手指谣的游戏,她的1岁多的儿子也在活动室的垫子上爬来爬去。小芳和她的儿子是活力社区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志愿者之一,她会在活动室带领其他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某一个亲子活动项目。

小芳的老家在山东菏泽,2015年来到北京后,第二年便生了一个女儿,从此她就在家全职带孩子,她的丈夫在IT网站做运维工作,养活整个家庭。

金盏西村位于北京的城乡结合部,附近并没有大型商超或游乐场地,村里的小超市和小广场成了小芳带孩子去玩次数最多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她结识了“活力社区”。

当时,活力社区正在做宣传,小芳听说可以免费带孩子参与,便参加了。第一次活动是绘本阅读,虽然对于早教她没有太多概念,但觉得孩子在这里能够免费看书,总归是好事。于是她就经常带孩子过来玩,也开始接触亲子游戏,还有手指谣和做手工的活动。这些都是她和孩子在家里接触不到的。一段时间后,小芳开始发现女儿身上的变化:刚来时,她显得很胆小,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一段时间后,她已经能够主动跟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

看到这个进步,小芳便给女儿报了活力社区的亲子课。由于是公益性质,课程价格非常便宜,一个学期只有800元。而一个学期的课程上完,小芳发现以前语言发育很迟缓的女儿居然能够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开始跟自己交流。她开始意识到,这种改变跟亲子课不无关系。

后来,小芳又生了小儿子,有了之前的经验,小芳很重视儿子的早教,很早就带他到活力社区参加活动。她发现,由于早教开始的时间更早,一岁多的儿子比姐姐同龄时要活跃得多,他可以自己拿着玩具去跟小朋友玩,而不会赖在妈妈怀里,“跟他姐姐不一样,儿子不怕生,安全感很强。”

在来到活力社区之前,小芳最怕孩子哭闹,也不知道怎么哄孩子。后来她学会了手指谣和一些亲子游戏,顺手就能比划起来,孩子很快就不哭了。

在活力社区参加一段时间活动后,有老师开始邀请小芳当志愿者,起初帮着维持一下秩序,后来逐渐可以带一些活动环节,比如手指谣和讲绘本。

“讲绘本并不是照着书念就可以,而是应该区分角色,加上语气和动作。”活力社区的老师将这些技巧告诉小芳,也会告诉她这些环节对孩子的帮助。小芳回到家里,拿着绘本讲给两个孩子听,或者和他们一起玩手指谣,这样锻炼自己。

现在,作为活力社区公益项目的受益者,小芳已经能够独立带其他家长和孩子做一些亲子项目。

从受益者到亲子老师

像小芳这样从带孩子的妈妈到志愿者只是第一步,做一段时间志愿者后,如果双方都有意愿,志愿者可以成为实习老师,接受完整的亲子课程培训,培训达标后会成为亲子老师,传授亲子课程。

金盏西村的活力社区内,包括负责人徐红在内的亲子老师都是由项目受益者转化过来的。

赵丽2018年搬到金盏西村,她的老家在河南,丈夫是北京平谷的一个的哥,为了能够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便来到这边居住。

虽然丈夫是北京户籍,但其实赵丽一家人的生活却是典型的“流动人口”,他们先后搬了五次家,从索家屯到草场地,从黑桥到金盏,直到这两三年随着大女儿开始上学,小女儿上幼儿园,他们才稳定下来。

赵丽的大女儿今年12岁,小女儿4岁,姐妹俩相差了将近9岁。从有了大女儿开始,赵丽就不再上班,一直在家带孩子。那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在家待的时间太长,不自信,待傻了。”她很少带小女儿出门,在家的时候女儿玩玩具,她就玩手机。

赵丽的丈夫经常上夜班,白天要回家休息,她就只能带着孩子憋在小屋里,大声也不敢出,用她的话说“都快抑郁了”。

当时邻居一个阿姨告诉她,村里有一个叫“活力社区”的地方,可以免费带孩子玩,有滑梯和海洋球,还能免费看书。那时候的赵丽也不懂什么是早教、什么是亲子课程,单纯想给孩子找个能玩耍的地方。

玩了几天,赵丽发觉女儿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不爱说话,不爱和小朋友玩,孤僻、内向,而且见到生人就低头。这一点给赵丽的触动很深,她觉得不能让孩子老憋在家里,应该多带她出去。

于是,母女俩成了活力社区的“常客”。小女儿2岁时,她报了亲子班。要开运动会时,有老师邀请她当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和签到。赵丽就加入了进来,后来又进入妈妈小组,学习律动、绘本阅读等技巧。之后社区的老师又邀请赵丽做实习老师。赵丽想,大女儿已经上学了,小女儿也上了幼儿园,待在家也没事做,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做志愿者,她很开心。

不过,做老师的难度赵丽一开始可没想到。活力社区的亲子课程内容与商业性亲子课堂的课程相差无几,赵丽跟着课程督导老师备课,先从教姿教态开始学起,如何跟孩子和家长开场,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些基础都要学。

一边备课学习,一边当助教见习,赵丽观摩了别的老师一个月的课堂实践,然后就从最简单的故事阅读环节开始,给小朋友讲故事,一节一节的练习,慢慢的将亲子课的九个环节都学习到位。

学习是一回事,上课又是一回事。当真的要带第一堂正式课时,赵丽紧张坏了。

“以前当志愿者也会带着大家做一次活动,但那只是一两个环节,亲子课要把九个环节都展示出来。而且我现在是个老师了,就要达到老师的水平,不能给家长教错了。”赵丽说,第一堂课前,她将每一个环节都抄在笔记本上,光是跟孩子们打招呼的第一个环节,自己就在本子上抄了不知道多少遍,抄完了背诵,背下来再抄写,直到烂熟于心了,她才敢走上课堂。

结果,一开口,第一句话就卡壳了。

“我第一节课整个人都是懵的,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做过了什么。”赵丽说,课后她问助教效果如何,助教跟她说讲得很好,她觉得那是助教给她的鼓励,但实际上自己太紧张太慌乱了。

今年春季学期,赵丽又带了一个亲子班,慢慢找到了感觉。到今年秋季学期时,她已经能一个人带两个亲子班,仍然游刃有余。

以前赵丽在老家曾经帮人卖过衣服,结婚后就怀孕带孩子,已经有十年没有工作了,她一度认为自己跟这个社会脱节了。现在做亲子老师,尽管收入微薄,但也是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算是帮助她成功的从全职妈妈回归到社会岗位上。

赵丽感受到的收获还不止这些。以前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感觉心情很压抑,“看什么都烦。”那时,她跟大女儿吵,跟丈夫吵,小女儿要是不听话了她也会嚷上一顿。

现在她从亲子课中学会了如何去跟家人沟通,尤其是对孩子如何去倾听和理解。学习了一些课程后,赵丽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一下。从那天开始她知道去耐心的倾听大女儿的话,让女儿把话说完,去了解她的想法。

有一天,大女儿突然跟她说:“妈妈你怎么变了?要是以前你一定会嚷我,现在你像外国的妈妈了。”

赵丽听到这话,反而觉得自己对大女儿有所亏欠,当初大女儿小时候,没有带她去上亲子课,让母女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交流。

赵丽说,她回想起当初大女儿刚出生时,就有邻居说附近有个公益组织在做亲子活动,但当时她心情很烦躁,觉得天底下哪有免费给孩子玩的地方,结果与活力社区失之交臂。这也成了她和大女儿一起留下的遗憾。

困境下的新模式 

赵丽错过的那次只是项目生存过程中的一站。活力社区公益组织成立于2006年,期间多次搬家,这个公益项目正向他们的服务对象一样,也是始终在流动着。

不断搬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压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力社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而这类家庭往往就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大城市又面临着房租较高的现实。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即便是像东坝、金盏这样的流动人口聚集区,房租也实在不菲。而且,活力社区要想保证运营,还需要有院子和多个教室给孩子们提供活动场所。

这些年来,北京的流动人口也在大量减少。由于受到户籍和学籍管理的限制,很多流动人口的孩子也早早的就回到家乡就读。像小芳这样的志愿者也计划过几年带孩子回山东老家读书,这也表现出亲子老师的队伍不够稳定。

所以,根据这些年来的发展和摸索,活力社区找到了新的项目运作方式,以金盏西村为自营活动中心,在其他地方与合作伙伴共建活力亲子园项目。

山东济南莱芜彩虹微笑阅读中心就是活力社区的合作伙伴之一,负责人赵忆帆此前在北京从事打工女性公益项目的时候认识了活力社区,之后成为合作伙伴。

彩虹微笑阅读中心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开展推广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主要服务目标是4-12周岁的农村儿童。赵忆帆介绍,他们在活动中也意识到0-3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恰好有机会和活力社区对接,这样就让整个公益项目的年龄段更加完整。

彩虹微笑阅读中心引入活力社区的亲子课程,由活力社区提供开展亲子活动的启动资金,并有课程督导培训亲子老师。第一批老师全部来自阅读中心,后来阅读中心也采取跟活力社区一样的模式,由受益人或志愿者转化为亲子老师。

从2018年双方合作开始,三年多来彩虹微笑阅读中心每年能够为500多家庭提供亲子课程服务。赵忆帆能够亲眼看见这些家庭的孩子在亲子课上的收获。

一方面孩子们在进步,他们有的刚来上课时坐不住,四处乱跑乱走,或者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交流,会争抢玩具。课程上完后,孩子们大多能够融入小集体里,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

另一方面家长也在进步,尤其是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有很大的改善,即便孩子哭闹,家长也能够更有耐心接纳,缓解了很多家长的焦虑。家庭矛盾也就缓和了许多。

有一位家长曾经跟赵忆帆讲述自己的收获,讲到最后声泪俱下。她的两个孩子老大已经上大学了,老二才3岁,她在面对两个孩子时经常会角色错乱,不知道如何跟两个孩子相处和交流,很多时候只能是暴躁地去解决问题。但接触亲子课程以后,这位妈妈的心情平静下来,她跟老师交流如何与两个孩子交往,焦躁感减少了很多。因为她的改变,起初不支持她参加亲子课的丈夫也接纳了亲子活动。

赵忆帆介绍,从他们开设儿童阅读和亲子课的反馈来看,能够感受到农村地区的家长对于阅读的认识比较积极,但对于早期亲子教育的意识并不高,即便有些家长想了解也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很多家长来到彩虹微笑阅读中心的初衷,还是因为农村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觉得这里可以免费读书听故事,才带孩子来到这里,经过志愿者的介绍才开始接触亲子课。现在,亲子课开设三年来,一些受益的家长也会将亲子教育的理念介绍给身边家长,让更多的农村家庭了解亲子教育的意义。

现在,彩虹微笑阅读中心面临的问题与活力社区相似——经济压力引发的场地问题和老师培养的持续性问题。整个阅读中心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赵忆帆一个人,但她还想把阅读活动和亲子课程推广到更偏僻的农村去,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海淀区建设“1+1+46+N”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3-11-23
武汉:江岸区在社区推广婴幼儿托管服务 家长网上预约可临时托管孩子
武汉晚报 2023-07-04
北京心理咨询室开到居民楼下:家校合力解二胎家庭“心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11-07
课程内容东拼西凑 家庭教育指导师证培训套路多
法治日报 2022-09-16
社区建照护中心 幼儿园办“小小班” 湖北咸宁就近满足家庭托育需求
人民日报 2022-09-05
图记 | 守望海岛幼儿园的“灯塔”
新华社 2022-06-07
Qing听|从受害者到志愿者 一个摆脱家暴女人的蜕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0
38起猥亵儿童案分析:警惕网络隔空猥亵等新型作案方式
法治日报 2021-10-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