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已连续7年显著改善。最重要的标志是,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至87%,260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2020年全国6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整体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增至202个。
更有指标意义的是,2020年全国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迈入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近年来有抬头趋势的臭氧在2020年实现了年评价浓度首次同比下降。
空气、阳光、水是生活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尽管空气不需要用钱来买,但是,随着人类索取的加大、对自身生存的要求提升,以及经济活动的广泛开展,零成本的新鲜的空气已经需要成本了,而且是巨大的成本。显然,这种巨大成本与人的生存天然地需要清洁空气的基本权利形成了巨大冲突。
202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评估称,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不过,这只是空气污染的沉重代价之一,其他代价是,不清洁的空气造成卒中、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肺癌和其他癌症、不孕不育等,而且,空气污染对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的影响特别严重,也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从2013年到2000年的7年,空气污染连续7年显著改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既会让人印象深刻,也能悟出这种进步的来之不易。
横向比较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9月份发表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世界上1/3的国家没有颁布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执行的室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便在有此类法律法规的国家,相关标准差异很大,并且通常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不一致。由于这种情况,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9人在呼吸不清洁的空气。即便不考虑空气污染每年致死的700万人,全球有9/10的人生活在不清洁的空气中就是一种极为沉重而惨痛的代价,只是这样的代价在短期内并不灼伤和摧毁人,因而人们如同温水中的青蛙。
纵向的比较是,曾经中国的空气污染特别严重,例如2013年中国东北和中东部的雾霾事件。
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多的蓝天意味着给予了更多公众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健康权,因此既是巨大成就,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而达到这样的成就来自三个方面的艰辛努力,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和科学支撑。其中,大力使用清洁能源和减少重污染能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原因,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时,煤电超低排放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8%。
如今宜居城市的指标之一是“蓝值”,也即城市的颜值,空气污染少,城市的蓝天白云多,颜质就高,也特别适宜人们居住,并且是诗意地栖息。中国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分前三为安徽合肥、四川雅安和广东佛山,合肥、广州、深圳、北京、杭州等9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成效分和努力分都达到“好”等级,成为本年度榜单双优城市。而且,35个城市2019年PM2.5平均浓度已达标且持续显著改善,包括浙江省9城市、珠三角9城市及河北、四川等部分城市。2022冬奥会举办城市之一的张家口也在其中。
颜值高的城市都是在能源、工业、机动车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减排措施,也因此更能吸引国内和国际的人们来生活、工作和投资。但是,也应当看到,即便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也只是达到了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离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PM2.5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值25微克/立方米;粗颗粒物(PM10)年平均值2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值50微克/立方米。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新的《世卫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建议,将目前的pm2.5推荐值减半,PM10的推荐限值降低25%。如果目前的空气污染水平降低到最新指南中提出的水平,全球近80%与PM2.5相关的死亡都可以避免。
中国的空气质量连续7年改善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