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裹粮”撒火种 觉醒年代播赤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11 08:51

865395.jpg

坐落在妙峰山镇炭厂村神泉峡景区内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利用展板、电子解说、沙盘等形式讲述炭厂村的革命故事

p68EB_b.jpg

位于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再现了挺进军当年的战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是有着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创建起了京西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诞生了京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宛平县委,开辟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宛平县民主政府。邓华、杨成武、萧克、宋时轮等开国上将都曾在门头沟战斗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抗战时期,就有3946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1476名优秀分子离开家乡参加抗日工作;829名子弟兵和干部群众牺牲在抗日战场,这里是北京地区抗战时期牺牲烈士最多的地区。

原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春鸣说,门头沟的革命斗争历程是北京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和艰苦卓绝的战争洗礼为门头沟这片京西沃土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淬炼了“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铸就了门头沟人甘于奉献、不屈不挠、精诚团结的精神品格。

觉醒行动

马克思主义思想走进矿区

“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已经厌倦了每天白白地辛劳,才只能挣到这么一点糊口的工钱。”这是热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段场景。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带着最新一期的《新青年》走进北京长辛店,在铁路工人中开展进步思想宣传。这种宣传在京西门头沟的深山矿区里也曾出现。

门头沟区的采矿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北京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曾成为帝国主义垂涎瓜分的首选。“穿的是破麻袋,吃的是豆饼块,头上蓑衣盖,脚凉炉灰埋。”数万名煤矿工人长期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巨大的反剥削、反压迫、反强权的斗争能量慢慢在矿区内积蓄。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直关注门头沟矿工工人运动的他,立刻派遣研究会会员、北大学生王复生赶赴门头沟矿区。王复生目睹了矿工们恶劣的生活状况后,多次到矿区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韩春鸣说,当时,研究会王复生等人从沙滩北大红楼乘火车,沿京门铁路到达门头沟。他们“裹粮”前行,沿着铁路线一直走到矿区,遇到工人就停下来打尖、聊天,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启发工人开展斗争。压迫越深,反抗越大,矿工的思想开始觉悟。1927年,门头沟矿区建立了中共门头沟特别直属支部,由此开启了门头沟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程。

门头沟人都知道一个人,他叫崔显芳,其被称为西山深处撒播革命火种的第一人。崔显芳从外地回到家乡门头沟雁翅镇田庄村后,1926年,在自家小院办起了田庄高小;培养革命力量,发展了一批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党员,1932年,京西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应运而生。

1938年,八路军主力挺进斋堂川建立抗日根据地后,正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宛平县民主政府”,随着平西根据地的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全面展开。这个时期,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939年春天和秋天,门头沟区马栏村和上清水村分别办起了教师训练班,两期共培训教师150多人,在训练班期间,由县领导向学员宣讲抗战道理、讲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讲如何办抗日学校、如何做群众工作……其中的优秀分子还被发展为党员,奔赴各村小学任教;在田寺村成立的抗日高小“田寺抗高”是北平郊区第一所由共产党政权领导创办的高级小学,其为抗日根据地培养出一批有生力量,他们毕业后,像火种一样撒向平西大地,成为抗战骨干。

点评:革命要成功,需从开启民智做起,兴办学校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战争期间,夜校、学校、识字班……平西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门头沟山区改变了只有私立学校的现象,建立了公立学校,这些都为党组织、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埋下红色的种子。

不屈不挠

平西抗日根据地成敌后尖刀

北京地区第一个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在北面强有力的前沿阵地,创建平西根据地可牵制并打击敌人,巩固边区。

1938年3月初,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率三大队进入门头沟斋堂川,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工作组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武装,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平西展开。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

1940年前后,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平西根据地党组织领导抗日军民团结一致,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法,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妙峰山一带成立前山游击队。当地青年踊跃报名,短短一个月就发展到几十人。游击队的频频出击标志着抗日武装逼近北平城,对北平的日伪构成进攻态势。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和军区提出“到敌后的敌后去”的口号,要求根据地以游击战争为主,多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由昌宛地区党组织和八路军组成的武工队,短小精悍,每人配备一支手枪,人称“手枪队”。这支武工队行动迅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他们同小部队配合,神出鬼没、出其不意地打击日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行动63次,击毙汉奸、特务26人,俘虏伪军、警察43人,缴获长短枪18支、手榴弹40枚、子弹1484发。武工队的活动对挫败日伪的“治安强化运动”,粉碎其“扫荡”“蚕食”“封锁”,恢复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外,根据地军民还同舟共济、生死与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1944年,除斋堂、军响等少数敌伪据点和碉堡外,绝大多数据点已被逼退,日军在少数据点内垂死挣扎。同年11月,八路军主力7团开进斋堂川对日伪展开全面围攻。斋堂川男女老少斗志昂扬全出动,青壮年们肩扛步枪、大刀,手拿锨、镐从四面八方会聚。一夜之间,在方圆30多公里的土地上,布下地雷网,一直埋到敌人的碉堡前;15公里的公路被挖了15条沟,所有公路被破坏,就连敌人用的水井都被填得严严实实……围攻给敌人造成很大恐慌。这次大围攻,使日伪在斋堂地区失去了立足之地。

点评: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能够以门头沟斋堂川为中心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首要原因是门头沟深山区有党的组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就建立了京郊第一个县委。七七事变后,宛平县党组织站在了抗日的最前线,拥有扎实群众基础的门头沟人民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平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

军民一心

支援战斗大缸藏粮埋地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门头沟人民不但从人力上竭尽全力参加革命斗争,在物力支援上更是义无反顾。由于敌人长期破坏,加之连年灾害,门头沟区人民的口粮十分紧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门头沟人仍然节衣缩食,将粮食拿出来供给抗日军队。村镇中不断上演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日军在山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和控制,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就位于敌人据点军事控制之下。炭厂村因为地势险要而且有充沛的水源,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到村内烧杀抢掠多达13次。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到达炭厂村周围并开展游击战,被日军涂炭的村民们团结起来和八路军一起配合打敌人。当时,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军事装备经常在炭厂村储藏,八路军征来的粮食则被村里分散到各家各户,用大缸藏在炭厂村的地下。村里的共产党员李成祥还以赶毛驴卖炭为名,下山为共产党的情报部门与阜成门内陈记果局联系,获取情报。

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决定在昌宛县境内永定河以北地区成立昌宛县佐公署(准县级机构),办公地点就设在炭厂村的西沟。敌人知道在炭厂村成立昌宛县佐公署的消息后,对炭厂村疯狂扫荡。村民帮助工作人员在炭厂村西沟的“乱房”“土岭”等地躲避,村民们说:“只要地里有的,你们需要什么就拿什么,不必等主人同意,事后说一声就行。”当时村内18岁至50岁的青壮年都参加了民兵,站岗、捎信、抬担架、打岗楼,没有枪支、子弹就用石雷当武器。十岁左右的少年,给站岗的民兵送饭。妇救会给八路军做军鞋、补衣服、护理伤员、缝弹袋……军民一心抗日的故事在炭厂村从未中断。

在全民抗战中,门头沟区从县区到镇村还建起了儿童团,这些抗日救国的小宣传队、小侦察队、小交通队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1年,碣石村十几名儿童背着家长,带着锯、斧子出村,直奔斋堂川咽喉要道塔岭沟,他们用锯锯断日军的电话线杆,用斧子砍断电话线,悄悄带回村的电话线竟有200余斤。儿童团还把“鸡毛信”装进挖空的玉米秸秆中,巧妙躲过日军盘查。

抗战中,门头沟区人民还用血肉之躯保护着革命干部。日伪军为了肃清抗日分子,要求群众脱离抗日组织进行“自首运动”。汉奸按照日军的命令,一连三次到门头沟斋堂镇马栏村内劝说,都被村民拒绝。日伪恼羞成怒,将村中的老弱妇孺集中起来,逼问谁是军属和干部家属。在无人回答的情况下,日军头目从人群中拉出军属张兰珠逼问,张兰珠一言不发。敌人挥刀向老人砍去,不屈的张兰珠英勇就义。敌人又放火烧毁房屋60余间,抓走20余人。“马栏事件”发生后,马栏村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对敌斗争。

点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最前沿,是我们根据地的堡垒村。永定河北的抗日武装经常驻扎在炭厂村,昌宛县佐公署很长一段时间就在炭厂村办公。炭厂一个小山村就有11位村民献出一腔热血,成为革命烈士。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军队和门头沟区人民紧紧地站在一起,军民一心,血染京西,最终赢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忠诚奉献

平西情报站胜似百万雄兵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除了枪林弹雨斗争,还有一种潜伏于暗处的斗争,这条战线被称作隐蔽战线。

京西门头沟妙峰山是距离北平最近的一座千米高山。其当年地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前哨,在战争年代,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情报联络枢纽,在此建立起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秘密电波从这里收发,情报从这里接送,物资从这里转运,大批爱国青年、革命志士和国际友人从这里往来于根据地和敌占区。从1939年至1949年近10年里,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秘密电波从未中断,这条隐蔽战线胜似百万雄兵,为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抗战胜利和北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谍战大剧《潜伏》中,余则成和游击队长翠平假扮夫妻,深入敌人内部,为中国共产党传递大量情报的经典桥段仍然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门头沟平西情报联络站里也有着类似余则成夫妇的真实人生。

在平西的情报史上,有一对假戏真做的王文和王凤岐夫妻。王凤岐是女游击队长,为掩护留学归来的王文秘密发报,组织上安排她假装王文的妻子来到北平城。他们搬进北平鼓楼南大街烟袋斜街的小石碑胡同,为了避开日伪侦测台监听时段,他们在凌晨2点到5点,抓住空隙与华北社会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电台联通。1944年之后,王文多次潜入北平从事秘密地下电台工作,为党组织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1947年10月,根据王文提供的情报,解放军在清风店全歼国民党新三军军部、第七师全部和军直特务营8000多人,活捉军长罗历戎和副军长杨光钰。聂荣臻司令员称赞道:我们的情报组织抵得上十万兵马!

平西情报联络站的工作还得到了妙峰山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交通站的培养下,当地群众积极投身运送情报的工作中,成为穿梭于山林与城市间的地下红色交通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门头沟区担礼村的小脚交通员“秦姐”,将情报放入裹脚布中,时而穿过岗哨与盘问的敌人周旋,时而穿过担礼、陈家庄一带布满地雷土便道;有主动将地下工作点安排在自己家里的妙峰山村民孔繁秀;有不能脱产、没有待遇、没有补助,多次往北平运送情报的涧沟村公所副中队长唐玉丰。

点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年红色电波传递从未间断,处处体现出门头沟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担当。继承革命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进入新时代,门头沟区是新版北京城市总规明确的生态涵养区,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门头沟人将在红色传承中坚守初心,在绿色发展中践行使命。

(点评专家为原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春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王薇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北京市首个国家电网“电力爱心教室”落户京西革命老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30
北京市门头沟区举办首届“星火少年”山区运动大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9
门头沟推出10条夏日微度假文旅体验线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01
实景沉浸+VR 门头沟“平西情报联络站”打造全新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4
七条踏青赏花路线邀市民来赏!门头沟踏青赏花季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7
门头沟春季踏青赏花季开启,7条线路可赏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3-25
打卡!“活的博物馆”“喊你来串门”
文旅北京 2021-12-02
第十五届永定河文化节开幕 门头沟区发布“平西革命根据地”文旅品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