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孩子”研讨会在京举办 三部“走”出来的作品触及别样童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14 08:45

曾在帕米尔高原支教的女作家毕然为塔吉克族少年儿童群像素描;生活在青海格尔木的女作家唐明书写高原藏族孩子质朴心灵;出生于辽宁葫芦岛的男作家张忠诚着力表现少年闯关东成长史诗……11月11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的以“大地上的孩子”为主题的研讨会上,这三位儿童文学作家各自畅谈了新作背后的故事。会上有专家表示,本次集中讨论的三本书,弥补了当下儿童文学重城市、重内地的题材不平衡的遗憾,开拓了较为新颖的儿童文学题材的领域,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当代儿童文学的面貌。

《德吉的种子》灵感来自澄澈纯真的藏地童心

研讨会上,唐明的短篇小说集《德吉的种子》受评价最多的一个词是“纯真”,这是一部可以引起读者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的返璞归真的作品。小说集选取了《尼玛文森的画》《我只有一块石头》《雪下到千里之外》等富于童心童趣的典型故事,书中有反应迟钝却执拗地与小伙伴打赌学会作画的尼玛文森、给作家阿姨回赠念过十万遍祝福的小石头的曲吉多吉、盛夏大雪中与对岸被困的少年隔河舞蹈交流的更嘎。

作者唐明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时,称五年前的那个美丽的夏末,她陪画家会相先生一起去写生,遇到了生态移民村里的藏族孩子和村外寺院里的小喇嘛。“孩子们争着给我倒茶、捏糌粑、给我揭门帘,抢着回答我的问题、带我去参观他们的僧舍,其中一个14岁的孩子叫索南,他收到我送给他的卷笔刀之后,他转送给我了一块被他摩挲得很光滑的小石头。我几乎也是在这一瞬间看到了他们不善言辞羞赧一笑的背后掩藏着的那颗钻石一样的心,那样纯净明亮,无忧无邪,他们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宝贝。”

有了这第一次后,唐明又去过无数次。寺院和经幡林她常去,村子里的那些小商店、甜茶店和小操场她也常去,甚至那些偏僻处的小路、沙堆和红柳丛,她都走到了。所到之处,都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奇妙的藏族文化,这些藏族孩子们一边坚守着自己民族的东西,一边又努力地探着身子、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接纳着城市的文明之光。

“有一次,我刚走进村子,就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穿着单薄的衣服低头站在风里。我问过才得知,他正在被阿妈罚站,因为他忙着去玩,便偷懒把还滚烫的炉灰顺手倒在了院子外面的青草上面。阿妈说他杀死了小草和看不见的生命,罚他在这里忏悔思过。”在唐明看来,青草也许被烫死了,但来年的春天,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一定还会再绿。但这个普通的藏族妈妈因为这件事却让孩子在这里思过,而这个小小的娃娃也没有半点不情愿地虔诚地在风中站着,为自己的行为忏悔。这件事让她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

他们那一张张纯净的笑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让人难以忘记,甚至他们调皮地多次出现在唐明的梦里。让她不得不动笔去写这些孩子们的故事。

对于这部小说,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说:“我认为儿童文学就应该传递这种温暖的、爱的、纯真的东西。这部小说写的是忠诚、守信诺、重大义的主题。”明江、郭艳等学者则指出,这是一部“具有心灵净化和疗愈意义的小说”,其净化作用更多指向成年人、快节奏下的现代都市,“这部书描写了少年一系列小小的心愿,书中有让人的情感和心智得以成长的秘密,有精神的力量。”

《雏鹰飞过帕米尔》描绘塔吉克少年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研讨会上另一部新作《雏鹰飞过帕米尔》则是作者毕然将在帕米尔高原支教、采访的经历作为素材,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孩子的素描像,作品是采访式、纪实式的非虚构文学。《雏鹰飞过帕米尔》反映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现实表现,同时抒写了边疆孩子的梦想,是一本开放和面向未来的书,富于时代气息。

正如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一处处长赵宁所说:“每篇作品都充盈着孩子们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男孩‘香港’的音乐理想,‘小夜莺’女孩塔尼亚对军装的向往,伊拉木丁的宇航员梦,都特别动人。帕米尔高原支教老师影响着每一个孩子,作品展现了现代文明对边疆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德吉的种子》和《雏鹰飞过帕米尔》已被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雏鹰飞过帕米尔》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当前的儿童文学领域,这两部作品都属于相对少见的短篇体裁。针对这一点,与会学者提出了更多支持儿童文学短篇作品创作发表的倡议。

《猴戏团》一个闯关东男孩黑雀的成长史诗

研讨会上,辽宁葫芦岛的男作家张忠诚介绍了新作《猴戏团》的来由,“在三千余万下关东的前人之间有数不清的少年,他们迈开稚嫩的脚板跟随父辈逃难,他们的苦难也不应该被忽视。”于是,在他的笔下,闯关东的人流中,男孩黑雀像一只孤飞的鸟,不知父母,无有亲人,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更不知道未来在何方。机缘巧合之下,黑雀遇到了耍猴戏的高师父和艺猴老妖。从此,一老、一小、一猴的“高家猴戏团”生死与共,相依为命,在关东大地上四处漂泊。

360截图20201114092503848.jpg

《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对此评述道,“我觉得现在再现闯关东这段生活,历史意义、社会意义、现实意义都很大。一个少年、一个老头、一只猴,走一路,苦一路,饥饿、寒冷、苦难,兵徒暴虐,无以为家,真是走不出的苦难,受不完的罪。这部作品,只要静下心来看下去,就能被打动。因为在师傅和黑雀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之根、文明之魂,是仁义礼智信、古道热肠、忠肝义胆这些的传统道德。”

就作品“刀削般简练硬朗的语言”、白描式的传统笔法、紧凑的节奏、细腻的细节表现和移步换景的手法、历险小说的结构和成长小说的主题等写作特色,与会嘉宾也都各抒己见。“我觉得张忠诚是一个很有文学修养和艺术天分的作家。”李朝全分析了各篇开头对扁担沟、香炉山、白马石、猪嘴滩等篇名地名充满民俗趣味的考证,认为这种处理使小说更具摇曳多姿的趣味,也让小说的内部世界更真实,读者代入感更强。

弥补儿童文学重城市重内地题材不平衡遗憾

当天的研讨会上,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教授这样总结上述三部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都是“走”出来的作品,作者只有深入帕米尔高原的学校,熟悉藏传佛教寺院小僧人的生活,挖掘闯关东的历史纵深和东北土地的地域风貌,才能写出这样有生活、真正表现人生与人性、沟通上下两代人心灵的作品。“儿童文学不应当只表现小玩闹、小清新,更要做大背景的思考,写大生活、大社会。”

无论是向往远方的帕米尔塔吉克族孩子、雪域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小喇嘛,还是清末民初闯关东路上的少年逃难者,《雏鹰飞过帕米尔》《德吉的种子》《猴戏团》三部作品都触及了中国儿童文学界从未专门表现过的别样童年,在题材上分别或多或少开创了儿童文学的“第一次”。《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和评论部主任明江认为,本次集中讨论的三本书,弥补了当下儿童文学重城市、重内地的题材不平衡的遗憾,开拓了较为新颖的儿童文学题材的领域,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当代儿童文学的面貌。

“深阅读、慢出版,鼓励扎根大地的写作”,这是三部书的作者和作家出版社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发出的声音。这也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小书房”系列首次集中打造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新作。毕然、唐明、张忠诚都是近年来从成人文学创作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有一定创作经验和作品积累的70后、80后中青年作家。

会上多位专家还强调,今天的孩子是动漫游戏、读图、微信、抖音、流行音乐的一代,在轻阅读、碎片化阅读、类型化阅读和轻、软、讨巧写作盛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提倡这样表现生活的多元与真实、传达深刻生命体验、贴近童心本真的严肃的儿童文学纯文学写作。“不应当惯坏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我们相信孩子可以读懂美好而深刻的东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十月少年文学名家创作分享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2
曹文轩、高洪波等呼吁,希望孩子们能读到更多幽默儿童文学作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7
曹文轩、张之路等六位作家携新作见读者 探讨不同时代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3
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人民日报 2023-10-07
专刊|如何抵达独特、深刻、重要的童年书写?
文学报 2023-05-29
作家张国龙《瓦屋山桑》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0
探索中国绘本国际化之路 曹文轩国际大师哲理绘本研讨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8
让孩子与节气相遇 《二十四节气儿歌》新书品读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