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留学深造,还是国内读研读博,想必不少同学在此过程中最为看重的一点便是:如何确定自己未来要跟随的那位导师的科研水平,及其在业内所处的地位。
毕竟导师可以直接决定你的学习生活、论文产出、项目参与等等,更重要的是导师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做事风格等也会对你的未来产生极大影响。
虽然现在网络足够发达,我们能够获取导师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如何判断导师水平,对涉世不深的大多数同学们依然很难。
因此今天,ViaX就为大家邀请了三位签约导师,来看看他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一位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地位,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看到这个题目:“如何判断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地位”,就特别有回答的欲望。因为选择导师非常重要,无论读研、读博、做博后,学生都希望找到好的导师。
所以本着不卖瓜不忽悠、不诓骗不诋毁原则,将这些年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希望抛砖引玉,能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以借鉴。
1、看地位
我们可以分学术和行政两个方向去考察。
如果想搞科研,可以按照院士-长江-教授(教授也分级,但一般学生了解不到导师实际级别)-副教授-讲师(有的讲师可以带学生)来初步判断。
导师评级越高,平台越好,团队也越完善,但是往往得到的实质性指导越少,因为导师太忙,自然无法一一指导。反之,评级越低,越可能一手亲自带,可以得到的指导也越多。
行政评级亦然,例如校长院长这样,行政级别越高,对学生的科研指导越少。这样对一心搞科研的同学帮助不多,但对想从政、经商的同学则大有裨益。
2、看项目和成果
项目可以按照国家-省-市-学校级别来判断,级别越高,含金量相对较高,相对有利于发论文和毕业。
具体看的话,863、重大专项、技术研发横向项目等越多,说明越偏重实际应用,想去企业或者从政的同学优先考虑;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越多,说明越偏重理论基础研究,想搞科研的同学优先考虑。
成果具体先看导师发表的专利和论文。如果专利多,一般偏实际工程应用。
论文则需要仔细看发表的水平档次和被引次数。可以按照T刊(《SCIENCE》和《NATURE》)-SCI、EI、ISTP、SSCI以及A&HCI-重要核心期刊(《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一般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普刊(“CN”“ISSN”,有邮发代号的)的顺序。
论文水平越高,一般科研水平越高。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应用类专业发高水平论文相对困难,一般集中在核刊。接下来可以参考导师论著或论文,仔细分析其工作重点,予以判断选择。
3、看学生
在搜导师论文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其学生的名字。先看学生的名字排序,一般国内都是导师第一(SCI等国际期刊学生第一、导师通讯较多),学生排第二。
如果第二不是学生甚至学生在末位,或者全是其他单位领导或教授,说明该导师过度讲究所谓的抱团,不在乎学生利益,最好不要考虑。
再者看学生以后的发展,可以百度关键词搜导师3-5年前的学生,看去了什么单位,是否还在继续发文章,发文章是什么高校什么期刊水平,这些都能进一步体现导师对其进行的素质培养。基本上也就可以参考到自己未来的作的大致范围,当然,只是参考,毕竟每个人水平不一,选择也不一。
4、看合作单位或者评价单位
牛的导师一般有各种奖励,国家级-省市级等等,也会主持或参加好多年会、峰会等各种会议,甚至有各种各样的专访,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其科研水平。
5、听评价
这方面就要自己去找业界的师兄师姐或者该导师的学生具体打听具体分析了。但要注意的是,一般学生和导师是相对对立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因此,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去听去分析,切记不要一直听学生对导师的牢骚,一定要兼听则明。
6、看导师的导师
所谓名师出高徒,导师的导师水平直接影响了导师的科研水平。
此外,导师的导师如果是院士、长江,其师门的力量往往较为强大,对于自己下一步论文、项目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深读和择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往短期说,可以直接读导师的导师博士或博士后;往远了说,对于将来发表论文、申请国家级课题都会有足够深远的影响,如果考虑从事科研工作,师门力量在国内的影响力必须引入到判断中来。
一般可以把导师分为:年轻没潜力的,年轻有潜力的,年纪大水平高的,年纪大水平低的。
如果读研,个人建议找年轻有潜力的,以锻炼业务能力为主;如果读博,个人建议找平台好的名气大的,以师门力量长远打算。
在各个学术领域方向,了解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以及掌握其所在领域的地位,对于志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是极其关键的。一位科研水平高,有着高学术地位的导师可以为将来的学术、职业道路铺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判断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和他所在领域的地位。答案稍长,但一定要坚持读下去,以后选导师肯定会用得到。
1、首先可以从教授的职称来判断
在国内来讲,院士、长江学者、青千和杰青等称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对教授科研水平的认可。
在国外来看,一般来讲Full Professor (Tenured Professor) 代表着教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考核,是对教授科研水平的肯定。国外大学的荣誉教授称号也会代表着较高的科研水平,表示教授在一个学术领域长时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方面,行政方面的职位可以反映出教授的地位。Chair或者President都会反映出学术领域对教授地位的认可,或者说学校本身对于教授水平的认可。
就我自己而言,本人的导师就担任过业内最著名的学术会议主席,也反应出其在本领域中的地位。
2、从发表的文章以及引用因子来判断
一般而言,科研水平和发表文章数是呈正比例的。科研水平越高,那他会发表越多多文章。
同时,合作的机会增多也会带来更多文章发表。不过也有对于文章数量不能单一决定科研水平的担忧,那么文章质量也就需要考虑。
引用因子是一个量化指标,可以用作判断文章质量的标准。引用因子(h index) 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其计算基于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及其论文被引用次数,可以用来评估研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引用因子越高也代表着文章质量越高,同时教授科研水平也会越高。再有就是文章发表杂志或期刊的水平越高,也会反应出教授科研水平越高。
3、通过科研项目的多少以及经费情况来简单判断
一般而言,能申请到越多的科研经费以及手头掌握越多的科研项目说明了该教授在本学术领域的科研水平也越高。只有科研水平更高,学术地位更高,才使得申请科研经费更顺畅。
另外科研经费来源也侧面反映了教授的科研水平,更高更大的平台,也就意味着科研项目难度更大,教授的科研水平也会更高。
一些常见的比较知名的科研经费来源有NSF,NIH等,如果能有这些方向的科研经费来源,教授的科研水平也会相对越高。
4、同行评价
通过咨询同一领域的相关相识人员,可以得到对于教授较为客观公正的科研水平的评价。例如有过合作的教授,已经审核过该教授文章的专家,学校科研评价系统的负责人等等。
另外该教授毕业的学生,一起工作过的博士后,实验室学生也都是很好的资源。通过他们可以得到很直接的关于该教授的信息。
综上所述,如何判断和评价一个教授的科研水平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受到很多主观方面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单一的判断标准是不能够完全得到客观评价的,但是通过综合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理性的判断分析是可以得到较为客观与准确的答案。
首先我们默认一个前提,想判断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是因为你想要和这个教授合作或者想要跟着他继续深造。这样的话,教授的科研水平就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相比于教授的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教授的人品以及情商。
尤其是最近大陆曝光了一大批(我觉得仍然是冰山一角)高校甚至名校教授对男女学生肉体以及精神上的摧残,这些人可能科研水平很高,有些在其领域内也是赫赫有名,but so what?!
在这样的导师名下,承受的就不只是学术上的压力,还需要承受什么你们都懂。只是短暂的合作还好,PhD至少三年,而且影响的可是下半辈子。
所以,切记切记切记,在你打算去做一个教授的PhD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他/她的人品,再确认人品合格以后再做打算。否则,一如空门深似海。
接下来的回答就是在你已经充分了解了这个教授的人品的前提下,再去判断他/她的学术水平的一些可以考虑的方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几点,而且要综合其中几点一起判断可能会更加准确:
1、看名头
是chairprof., prof., associate prof., 还是assistance prof. 虽说名头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其实各个名头之间的转换是需要条件的,而且有些条件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这也就是有一部分高校教师一辈子拿不到Prof.的原因。
2、查户口
不只是这个老师PhD所在的高校以及跟的导师,硕士本科也都有参考价值。但是不是说出身好的一定比出身差的学术水平高,都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国内普通985PhD的老师,还有一个MIT或者Berkeley等全球知名名校毕业的PhD,不只是学术水平的差距,眼界,为人处世都差别很大。
话又说回来,不是说海外名校毕业的就一定比国内高校毕业的老师好,我也没有数据,而且也都是个人观点,不过大多数情况是这样。
2、看这位老师的总体的citation或者h-index
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
通常我们参考的是web of science上的数据,举个例子,这位是本人所在领域的超级大牛,顶刊主编,可以看到h-index在60。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又随便找了一位我本科已经退休的一位老教授的h-index,这位老教授在领域内也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已经退休好几年的,他的是这样的:
所以说h-index的增长难度是随着它自身的升高而升高的。
一个我认为比较厉害,入职三四年的国内教授h-index也只是在10左右。这个数据是非常公平的,不会有任何水分。所以用它来判断老师的学术水平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4、这位老师在领域内journal担任的角色
top的主编肯定比普通journal的主编学术水平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journal挑主编也是有评价机制的,越好的journal,当主编越困难。
这些大多都可以在老师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可以查到,查不到的说明没有在journal任职。或者是超级大牛,不需要这些放在自己主页上。而journal的好坏、领域内知名度和分区情况的判断是另一个问题了,也不难,网上也都查得到。
还有就是这位老师的国际会议经历,不是说参加了多少国际会议,而是有没有举办过国际会议或者做过一些会议的召集人什么的。
以本人导师为例(这里不方便透露姓名),是某香港国际会议的创办者,领域内另一顶级会议的召集人,等等。要知道创办一个会议不只是需要学术水平的,还有为人处世,社交等,所以这也是判断高校老师学术水平的一个点。
当时,还是刚开始说的那点,人品比学术水平更重要。
综上,选导师是一个意义重大,但又十分复杂的步骤。
从近来看,他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与实操技能,从远来看,他更能拓宽我们的科研视野,影响我们的一生。
因此,我们也真心希望三位老师的回答可以帮助到在这方面正心存疑惑的你!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