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博物馆研学项目合作又有新进展,就在6月1日,新加入了邢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陈列馆及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两位新成员单位。至此,京津冀地区已有20余家博物馆加入这一研学项目。
据了解,为落实《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协议》有关内容,促进“燕国达人”等文化旅游区域品牌效益的联盟机制,引导红色旅游、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线路线路资源点上的跨区域协作,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办公室特邀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教育机构、文创开发企业,联合发起了京津冀地区精品研学线路项目合作。
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主任关战修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今年要做四条精品研学线路,其中一条便是红色题材研学项目,就是组织观众、院团参观已有合作意向协议的红色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推进办还将组织文化企业、旅游部门等社会资源,设计推广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线路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入京津冀博物馆研学项目之前,抗大陈列馆就已开展了多项产学研相结合的活动,比如启动“与时间赛跑——抗大老学员口述史”项目,积极与全国各地的抗大后代、抗大研究会、革命纪念馆建立联系,寻找线索,先后历经4省2市12000公里的行程,采访抗大老学员30名,拍摄视频资料90多个小时,整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90余万字。
在抗日战争年代,郑律成、冼星海等抗大前辈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就在2018年9月,抗大陈列馆精心策划了“为崇高理想而歌唱——火焰音乐节”,下一步计划与全国各个革命圣地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流动巡演,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与抗大精神、助推红色旅游的文化品牌。
作为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纪念馆,如何把生涩遥远的历史与现今生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是研学工作中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部主任周慧敏称,研学课程的设计应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课程中,要从成年人的眼光中跳出来,有针对性地去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比如教学生打绑腿、抬担架、推独轮车、打霸王鞭,学唱晋察冀红歌,读红色故事,看老电影回答问题,学历史找问题等等。
“研学终究不同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拓宽视野,了解历史,参与体验,做到学旅结合,知行合一。”周慧敏说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