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宗友是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村民。2008年,他与父亲受托寻找抗日英雄烈士墓,历经艰难在云蒙山找到墓碑。此后,他每月徒步20公里山路守护墓地,17年累计徒步13000公里。他将守墓誓言写入家训,发起成立志愿护陵队,带动村民和游客参与祭扫。靳宗友用行动践行承诺,让英烈忠魂得以安息,让信义与守护的力量代代相传。
1942年,日伪军在云蒙山黄花顶制造“臭水坑惨案”,烈士们被就地安葬。当地农民曾立纪念碑,但因年代久远,坟墓位置渐不可寻。2008年,密云有关部门委托牛盆峪村寻找烈士墓,村里找到靳宗友和他的父亲。面对委托,父子俩立下军令状:“只要山里有墓,豁出命也要找到!”
靳宗友每个月都会前往烈士墓祭扫
靠着祖父口述的模糊线索,他们以镰刀开路,在野兽出没、峭壁横生的云蒙山展开地毯式搜索,即便被荆棘划破衣衫、碎石割伤手掌也咬牙坚持。连续多日搜寻无果,父子俩体力濒临极限。下山时,靳宗友瞥见巨石缝隙中的凹槽,他不顾跌落悬崖的风险,徒手攀爬,拨开枯叶的瞬间,嵌在石缝中刻有“卫国爱民”的青灰墓碑显露,印证了六十年前的历史。
“找到墓碑那一刻,我就知道这辈子和它绑在一起了。”自发现烈士墓起,靳宗友立下“每月必来”的规矩。20公里险路,常有毒蛇野猪出没。一次他遭遇护崽野猪围攻,爬树躲避两小时,下山后仍笑言要信守承诺:“答应烈士的事,阎王拦着也要来!”17年来,他累计徒步13000公里,磨破百余双鞋,墓碑始终洁净如新。
2019年修葺烈士墓时,由于山上没有路,所有的水泥、沙子、水等材料都得靠人力背上去。20公里的崎岖山路,靳宗友带领村民背着沉重的材料,一天只能往上走几公里,然后趁天黑前下山,第二天找到放材料的地方,接着往上背。他被滚石砸断脚趾,村民劝他歇息,他摇头:“我答应过要把墓修好,少块砖都是失信!”最终他带领村民肩扛3吨建材上山,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处辟出“诚信之路”。
靳宗友将守墓誓言写入家训,儿子从小随父上山扫墓,妻子每逢雨雪天为他备好防滑鞋。他说:“我老了走不动了,儿子会接着走这条路,我家世世代代都要守约!”他还发起成立牛盆峪村志愿护陵队,78名村民签署《守陵承诺书》。如今,每年超千人上山祭扫,游客也自发加入护陵行列。他说:“当年我对政府许下一个诺,现在很多人跟着我许下同样的诺,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其他上榜人物
陈春光,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安全总监、华灯班班长。2000年入职以来,他用二十多年守护长安街上“华夏第一灯”。2012年,他主持华灯史上最大规模改造,确保工程如期完工。每年高温下,他带领团队清洗检修华灯,保障国庆等重大活动照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顶着酷暑排查电缆隐患,将绝缘值标准提高300%,确保华灯“零闪动”。
杜京林,北京站京铁爱心服务组第三任班组长。她是北京站的旅客服务标兵,为提升服务技能,她默画铁路接算站示意图,熟记列车停站时刻,自学英语、手语,成为解决旅客乘车疑难问题的行家里手。她带领团队构建服务体系,近五年服务重点旅客超32万人次。她提炼“五心服务法”,扩充服务室面积,增补服务设施40余种。在她的带领下,服务组始终保持“零投诉”,用实际行动擦亮北京站服务“金名片”。
刘继军,东方丝雨渐冻人罕见病关爱中心联合创始人。2006年确诊渐冻症后,他从“被救助者”蜕变为“破冰者”。2013年,他与妻子、大学同窗集资创立关爱中心,设立公益基金,组织病友分享会,发明护理工具,累计为4300个家庭提供设备帮扶。他还推动建立渐冻症专科支持体系,编写护理手册,构建“居家-社区-医院”三级支持网络。
王志祥、范开建,北京市企业退休干部。2007年起,二人在公园义务演出,18年累计演出810余场。他们创建30人口琴队,投身公益。王志祥创建“北京口琴老王”账号,2024年合奏视频播放量超1亿次,点赞超298万。他们与多位艺术家合奏,登上央视舞台。每年举办20余场公益演出从未间断,养老院、福利院都留下他们的琴声,成为“老有所乐”的榜样。
推荐榜样人物请登录北京榜样官方网站,或关注“北京榜样大家庭”微信公众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李涛